理论教育 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育人途径探索

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育人途径探索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作为高校共青团的一员,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曾经参与、指导过学生筹备爱心学校的活动,直观感受到学生的成长。

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育人途径探索

周泽龙[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这些充分表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作为高校共青团的一员,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曾经参与、指导过学生筹备爱心学校的活动,直观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艺术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独特心理,他们在个体思维和行为表现上也与其他专业在校大学生有较大不同。提到艺术类学生,人们往往把打扮另类、行为与众不同、不遵守纪律等概念联系起来,觉得他们难以管理,容易生事。作为一名艺术类学生的教师,如何把教学、实践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依据学校培养人才计划的要求,有步骤、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辨析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锻炼和升华,这对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有机会提前体验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感受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复杂和知识的用处,更能激发他们发奋学习的动力。同时,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服务了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时也向全国青年提出,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人们思想认识的结合度还不高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们的思想认识结合度还不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地看做是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是“上面”分配的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带来的育人意义,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

2. 一些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是共青团的工作,是辅导员的任务,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

3. 大学生本身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注重理论学习和各种证书的考取,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他们只注重自身的收获,忽略了社会责任感,对奉献社会的认识不足。据调查,只有64.8%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只有60%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

4. 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片面地强调经济利益,认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给本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其看成是一种形式,从而对其要求不严格,支持力度不够。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参与面及专业相关度还不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另外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来讲,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力求从实践中验证书面的知识,也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使自己的心智得到提升。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导致大学生的参与面不广,与大学生专业相关度不够。

1.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集中组队实践,表现为团队形式,有组织地参与实践。这类团队由于有学校的重点支持,有带队老师的具体指导,有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有评奖评优的政策倾斜,因此实践育人的功效体现得较为明显,受到参与学生的欢迎。但限于精力、财力,这类团队的数量和规模往往不大,而且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较为严格,普通同学参与机会较少,受教育面相对狭窄。二是学生个体返乡实践,这是高校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普遍做法。主要表现为学生利用返乡度假,就近就便地开展实践。高校主要通过整体动员、自寻出路、集中评价的方式来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普遍缺少对实践个体有效的分类指导和过程监控,措施很少或流于形式,因此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教育功能体现不明显,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也容易使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群众基础,得不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2.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具有局限性。比如利用假期时间参观烈士陵园,走访革命根据地,或者去一些公司、单位实习,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理工科学生去肯德基麦当劳担任收银员,艺术类学生去超市担任促销员,文科类学生去街头散发传单等,不可否认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但缺少“知行合一”的理念,不能以“依托专业优势、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课堂教学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寓知于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应该发挥专业特长,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服务社会,从而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与工作机制及评价体系的对接度还不全。目前,有的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专门的组织领导力量和实施实践教学的力量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一整套规划,缺少具体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的不周全也往往导致参与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减弱。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许多大学也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专业、性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如下:

(一)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

1.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独到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他们思维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高度关心和关注身边的事物,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表现为好恶分明,遇事不冷静,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干扰,有时思想偏激,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身边人或事的影响,不稳定性较强。在当今的物质社会中他们的价值取向日趋直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完善,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对班级、集体意识较为淡薄,但围绕着“专业学习”的非正式群体大量出现,如师兄师姐、创作小组、演出团队等,表现出他们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不断强化。同时他们的心理、生活需求也趋向多元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尚未成型,并且个体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需要正确引导。

(二)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1. 艺术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在考入高等院校前,都进行过相关专业的专业学习。特别是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等专业,在入学前学生往往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训练,甚至他们入学前的老师就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这些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就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在进入学校以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专业课上,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热衷于“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对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相对薄弱很多,特别是在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分析、对比能力上和一般文理科大学生差距较大。

2.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差。他们普遍表现出缺乏自学能力,依赖部分同学的倾向,甚至有些学生大学四年来教室的具体方位也没注意过,他们觉得只要有同学知道他们跟着去就可以了。我们认为可能一方面是艺术类的专业课程决定了他们很难自己独立地去学习专业技能,没有老师的指导和把关想要自己练习并从中悟出技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毅力,很少有顽强刻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所以面对难度较大的自我练习、学习,缺少热情。大多数学生只要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就行,缺乏积极性。

3.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喜欢追求完美。他们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断地接触各式各类的信息。各种信息的汇总和交流在他们身上得以实现,并表现为各种新颖、奇特的创新。在专业上他们无拘无束,大胆地利用自己想到的一切信息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并勇于将自己思维碰撞的火花付诸实践,虽然会碰壁,但绝不言弃。同时,他们对所做的事情追求极致,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中庸、包容缺乏认同,对完美有着强烈的渴望

(三)艺术类学生的性格特点

1.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人或事物敏感、容易走向极端。他们因为课程的原因接触面较窄,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显得孤傲,特立独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情绪化的状态,有很强的突发性,对人往往爱恨分明。他们把对艺术的完美追求带到现实生活中,表现出难以沟通、桀骜不驯。(www.daowen.com)

2. 在学习中喜欢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更加偏向于个人的感性认知。但是他们对步入社会、融入集体生活的认识过于理想化,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他们这种鲜明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参与群体活动都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3. 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物质条件优越,较少接触社会。从笔者接触的学生普遍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他们入学前培养费用都比较高,能够承担他们专业学习费用的家庭,往往也能够给他们提供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由于衣食无缺,他们无需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取社会赋予的微薄所得,较少接触社会工作,就更说不上担负起社会责任感了。他们更需要学校提供一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艺术类专业学生,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较高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创造力等优点,同时也有着诸如敏感、集体意识淡薄等缺点,在学校他们已经有很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但课下实践不够,这就更需要我们去考虑如何更好地结合专业做到“知行合一”。

三、爱心学校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校共青团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其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志愿服务、学生社团、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等都是很好的载体,爱心学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有效地验证了其在育人方面的良好作用。

(一)爱心学校的成立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广度

从高校社会实践组织者的角度而言,爱心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很好地契合了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摇旗呐喊,鼓声隆隆的部分考察团,爱心学校要求每位教员都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课程,面向一定数量的低龄阶段儿童,并且要自己完成最后的实践总结,根据在爱心学校中的现实表现进行相应的考评。

1. 爱心学校改变了他们的社会角色,从高校学生临时转变为中小学教员,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们”满意,他们势必要努力发挥自身特长和潜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中不断修正调整教学手段。

2. 爱心学校的参与者是自觉自愿申请加入,而非任意指定,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他们可以根据爱心学校的不同地址、不同特点、不同上课时段申请加入,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门槛过高,普通同学完全可以加入,有效扩大了覆盖面。这样就临时组成了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教学类团体,由于每位教员都要独立承担一门课程,这样就避免出现了“三个和尚没水喝”,责任扩散的局面。每位教员都要贡献出自己的本领,并且会逐步认识到只有在团队里共享经验的总结和失败的教训才能更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爱心学校面向的群体大多为低龄阶段儿童,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这就需要大学生们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和小朋友们交流,必要情况下还要和家长们沟通,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培养了耐心和爱心,有位教员说虽然教课的过程很辛苦,小朋友们可能会跑来跑去,但每当家长来接孩子时,小朋友们告诉爸爸妈妈他今天学会了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家长们脸上满是幸福之情,他们的一切辛苦都值得。

(二)爱心学校的工作机制有力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社会实践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工作。学校在开办爱心学校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了有效的领导机制。形成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共青团组织牵头,宣传部、学工部(处)、后勤、各二级学院团委、学生会等职能部门和学生组织齐抓共管,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互动的领导管理机制。

2. 建立了有力的后台保障机制。爱心学校的各位教员虽然远在各处,但学校大本营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平台,通过每天发送温馨提示、心理按摩、技能互享等信息有效地拉近了教员间的距离,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身边有强大的后盾,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压力的作用。

3. 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爱心学校教员的评奖评优,增强了他们参与实践的价值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和释放他们自觉成才的潜能。爱心学校的指导老师,将其帮助和指导计入教学工作量,并把教师是否参与指导社会实践,实际成效如何作为其职称(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爱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效地结合了专业特色

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设爱心学校课程有利于推动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激发专业兴趣、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价值追求。爱心学校的举办推动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有序联动,找到了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受益”的动态平衡点。

1. 以上海市华阳社区为例,在爱心学校开办之前,华阳社区也办过暑托班,却面临资金紧张、师资和管理人员短缺等问题,暑托班差点关门。因为暑托班难办,不仅仅是场地、师资等因素,家长日益提高的要求,以及孩子们顽皮的天性,都给办好暑托班带来一定的困难。直到2000年,在团组织的支持下,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与华阳社区签订合作协议,社区暑托班的难题才迎刃而解。华阳社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钰琪说:“有了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才可以‘打开门来招收生源’,给社区家长解燃眉之急。”

2. 另外由于暑托班的对象大多是低龄儿童,他们还无法接受语文、数学、外语等复杂的课程,艺术类学生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孩子们进行美术、音乐、舞蹈等教育,形式丰富不单调、色彩鲜明有亮点,加上艺术类学生创新思想较强,观察角度不同,往往会设计出别开生面的课程。在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的时候,笔者所在学院的爱心学校校长程瑾同学结合专业特色,指导孩子们完成了百米画卷喜迎世博,孩子们在图画中丰富表达了对世博会的期望,世博会的城市建筑、世博会里的场馆、世博会中人们的游玩等各种场景,获得了社会、学校、学生的一致好评。

3. 爱心学校的教员到来之前,暑托班“很单调”:顶多给孩子看看电视,或者让他们自己做游戏。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守住安全不受伤这条底线。现在不同了,大学生们凭借自身的专业特长将暑托班的课表丰富了起来,形式多样,孩子们也更喜欢了,创造了真正属于孩子的暑期生活。真情关注学生,是爱心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们一直秉持的信条,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了回报社会的喜悦,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次很好的“知行合一”锻炼。

4. 爱心学校的基地化建设提供了志愿者活动的强大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和稳定依托,只有组建起大批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才能走出暑期时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实践育人的功能和成效也才能得到可持续、有保障的体现。

1994年,14名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子女学业,为此,大学生们自发组织了劳模子女夏令营活动。出乎大学生们预料的是,夏令营反响热烈。有了成功的经验,次年,10所学校免费向社区中小学生开放,并命名为“爱心学校”。今年是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创办20周年,20年来爱心学校始终服务学子成才、服务城市发展,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从最初的“70后”、“80后”到如今的“90后”,爱心学校在师生的代代接力中传承,不仅让参与师生圆了“教师梦”、“成才梦”,更让许多普通百姓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从最初的一所到如今的100余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为破解社会难题,实践育人贡献了一份智慧。

四、余论

现在,经过多年的探索,爱心学校的运作模式逐步完善,已经在全市层面形成了区县团组织联系街道、社区提供“教室”,高校团组织吸引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师资”,少先队组织和社区干部寻找“生源”,把暑托教育送到最需要家庭里去的新模式。实践证明,爱心学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爱心学校活动更是促使其发挥专业特色,融合人文教育的有效平台。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爱心学校,如何保证其课程质量,教员安全、教学设备齐全等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注释】

[1]周泽龙: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