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文[1]
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与意义值得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探究与思考。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作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与一般专业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而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也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从高校中的特殊小群体慢慢变为综合类大学里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但也有着其特殊的地方。研究实践活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功能是普通高校学生工作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我们开展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组织和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一、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分类
哲学上的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高校实践活动主要讲的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的各类活动。通常,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否与美术类专业紧密相关,可分为艺术实践与一般实践。但一般实践有时也并不是完全与美术类专业无关。艺术实践主要指由专业教师指导课外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而一般实践主要指由辅导员、团委和学生会指导、组织的实践活动。所以,艺术实践包括以专业教学为切入点的专业见习、实习,一般实践中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引导的各类志愿者活动是一般实践中的重要部分。根据实践是否有偿,可将实践活动分为有偿社会实践与无偿社会实践。有偿实践包括家教、零工等,无偿的包括义工、支教及各类志愿者活动。根据实践是否官方组织与个人行为,又可分为单位组织的实践活动与个人自发的实践活动。根据规模大小,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大型、中型、小型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奥运会、世博志愿者活动就是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上海师范大学暑期爱心学校等高校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属于中型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团支部或团员个人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小型社会实践活动。但这样的分类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比如中华艺术宫志愿者活动涉及上海几大美术类高校和几大高校的美术类二级学院,只能作为大中型活动归类。根据时间跨度,社会实践活动又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专题类。一般来说,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多为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
二、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美术专业学生作为一类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专业特点决定他们与一般专业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只有对美术专业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对他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引导、组织等工作。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思想活跃,创造力强
美术专业学生不管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都十分注重自我,张扬个性,集体意识相对淡薄,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除艺术创作上讲究个性和变化外,有的还表现在服饰、言语和行为上的标新立异,在校园里,常常被其他专业学生称为“怪人”。有的对一些规范和礼节甚至嗤之以鼻,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上的一些误会。
(二)情感丰富,比较敏感
美术专业学生感情丰富,好恶分明,真诚表达自我,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敏感的群体。有的学生情绪管理十分薄弱,特别是当负性情绪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时,容易冲动和多疑,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三)重视专业,轻视文化
美术专业学生来源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学习美术,长期受到专业训练,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种是迫于高考的压力,本身自己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为了考上大学投机转到美术专业。因此他们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往往都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还会产生一些因学业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困扰。
(四)喜欢实践,厌恶理论
美术专业学生最欣赏的同学未必是学习全面发展的,但专业必须十分优秀的,哪怕这位同学文化成绩多门挂红灯或者从不关心班级和他人,都不是问题。他们厌恶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感性的教育形式更能够打动他们。(www.daowen.com)
目前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应用类和纯艺类。应用类以艺术设计为主,包括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码动画等方向。通常这类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十分精通,与市场和社会接触较多,有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纯艺类以油画、国画、雕塑等专业为主,也包括美术学(师范)专业。这类学生数量相对少,也更具美术专业学生的典型特点。
三、优化实践活动对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由于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决定,社会实践活动对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意义深远。高校应根据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组织和指导,这样才能将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优化。
(一)让社会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成长
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应组织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结合专业的专题化更强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更为现实的考验。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创造力强,情感丰富,重视专业,个性鲜明,喜欢实践。校园活动的舞台相对有限,而社会实践提供了他们更多的平台,发挥他们的专业特色,释放他们的过剩能量,发挥正能量对社会的影响。当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社会肯定后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而反之,会促进学生不断反思目前的学习态度、状态、方法和目标,从而调整自己大学学习的规划,增加美术专业以外领域的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这比课堂上对学生讲大道理来得更有效和更直接。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特殊,与专业教师的互动也比较个性化,引导他们投入社会实践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文明礼仪素养。
(二)把社会实践当做克服薄弱点的起跑线
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文字功底相对薄弱,然而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实践项目的申报,如挑战杯等,对学生文字能力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但抓住机会的话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遇。美术类学生更善于发散性思维,这有利于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和探索,但当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方面就会制造许多麻烦。学生可能连一张像样的请假单都写不好,因此学校需要组织一些可以改善和提高美术类大学生文字能力的社会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对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申报项目需要做许多材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思考并落笔的体验过程对美术类学生而言是一种历练的过程。不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力的指导,才更有意义和效果。而师生一对一的指导在学生工作部门牵头下的实践活动显然难以实现,受益面如何扩大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使社会实践形成特色品牌,塑造文化力量
从之前对实践活动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和效应不尽相同,有的一般,有的则十分显著。例如已创办了二十周年的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根据学生特点,爱心学校课程设置强调美术专业特点,开设儿童书法、漫画、手工等课程。让学生服务社会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美术学院鼓励美术学(师范)专业和打算从事美术教育的其他美术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教学工作,控班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可在“实战”中得到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爱心学校的管理与排课、老爱心教员的教案都成为新参加爱心学校教员学习的宝典,并形成特殊的传统与文化,影响一批又一批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从而让朋辈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实践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品牌文化,是高产出的,或多或少弥补了高校假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这一短期无法解决的普遍现实问题。
(四)拓展和完善社会实践的新平台
高校社会实践蓬勃发展,网络的出现,为社会实践拓展了新的平台。如高校学生经常利用微博、微信等,图文并茂地发表言论和想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根据大学生特点在易班、人人网等平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关于实践的新平台,如参与易班、人人网上的一些活动,美术类专业大学生还需要被进一步正确引导和启发。美术类大学生感情丰富,富有激情,相比抽象的文字,他们更善于把自己的美术作品或自己欣赏的作品发表在网络上,更直观与感性地表达自己对艺术与对人生的看法。这并不是说美术类大学生不喜欢文字,他们散文式的文字表达有时特别优美,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过于自我,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美术作品网络投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两个学生因为对作品的见解不同而在网络上争论起来,进而上升为谩骂,最后变成人身攻击,引来其他人的“起哄”与“围观”,短时间引发了一场网络暴力与冲突,幸好辅导员网上及时进行了疏导与调解,如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则后果不堪设想。原本大学生网络社会实践这样的新探索反而好事变坏事了。
总之,实践活动对于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强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了第二课堂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会更加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也会有新的变化,而社会实践的主要指导者与主要参与者在阅历、想法、个性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着变化,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80后”年轻团体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开拓实践活动对“90后”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释】
[1]高文,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