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育人模式

基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育人模式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专业实践活动机制,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的一大方向。

基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育人模式

臧艳雯[1]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该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实践育人是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育人,是一种结合实践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育人模式,它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兼顾校内的实践教育和校外的实践教育。总体而言,实践育人工作仍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在工作中大力创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2年,教育部等中央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专门就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指导和部署。

由此可见,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十分重要,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为一体的育人形式,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德育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当前高校推进实践育人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已无法满足需求,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与第一课堂的教学育人有机结合、有效联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构建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发挥第一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第一课堂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应重视对现有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改革实践环节模式,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可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实习、社会调研等实践性环节等形式,给予实践教学更多的比重与空间;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下大力气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使学生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消化吸收知识进而转化为自身技能与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开展教育型实践和文化型实践、深化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任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增补和拓展,在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课堂更多地承担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高校应明确实践作为教育的内在属性,利用第二课堂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同伴教育,通过新型育人模式培养青年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节日等契机,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通过排演师生关系主题的外语戏剧,增强了师范专业学生的师德意识;同时,学术文化实践在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素质拓展和实践育人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开展,演讲、配音、辩论等学术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灵活丰富,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拓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

(三)开展服务型实践和专业型实践、拓展社会环境的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运用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走出校外,真正地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最直接的接触与了解。

服务型实践和专业型实践就是如此。服务型实践是指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参与这些志愿服务在高校中蔚然成风,已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这主要源于当代青年对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服务社会的主观需求以及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客观体现。例如学院就多次组织学生服务于大型国际性活动和赛事、日常组织的大众出租双语教学、田林街道侨联英语沙龙也都发挥了学院语言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这些志愿服务中,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既锻炼了能力,同时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需求又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热情,进而带动优良学风。“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围绕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到学校、企业等单位实地见习实习,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习,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提高专业认同感,也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

二、爱心学校—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专业实践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与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及面向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所积累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生活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外,更需要主动适应专业环境主动获取专业知识,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和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专业实践活动机制,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的一大方向。而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的做法无疑是经过实践证明和时间考验的创新模式。

爱心学校始于1994年,是上海师范大学创立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是师大学生在假期利用所学知识为社区青少年民工子女、下岗职工、孤老、残疾人等各类群体提供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等各类服务,从而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形式。多年来,爱心学校绵延不断、常做常新,传承着一代代师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多次的创新实践使之具有灵活、多彩的活动载体,并被时代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实践教学的另一表现形式。在爱心学校这一个社会实践形式中就兼具了第二课堂的教育型实践、文化型实践、服务型实践和专业型实践四种实践形式的功能和特点,被证明行之有效。

(一)教育型实践特点

大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灾难贫困、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这一实践育人方式已成为帮助大学生锻炼成长实现生命价值向社会价值升华的重要途径。最早爱心学校的诞生就是因为学生经过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子女学业,为此,大学生们自发组织了首届劳模子女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反响热烈,从而演变为免费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生暑期学校。通过参与爱心学校,学生培养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很多教员在参与爱心学校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人生理想和职业选择,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服务的育人功能。

(二)文化型实践(www.daowen.com)

爱心学校的教员们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过程,一般教员开设的课程均与自己所学专业息息相关,他们必须要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具体的教学技能,备课、授课、反馈的过程是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学会交流沟通的机会。如何组织精彩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爱心的传递,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三)服务型实践

服务贡献型实践在当代高校实践育人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爱心学校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服务社会、服务需要帮助的群体,“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分热心”,书写在爱心学校校旗上的“三心”承诺,将志愿者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四)专业型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师范专业学生,且近一半的学生都有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打算,暑期的爱心学校给了这些学生绝佳的教学实践机会,担任校长、班主任锻炼了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控班能力,走上讲台直接面对中小学生更是使得他们在日后面对高年级的教学实习实践时显得胸有成竹,基于爱心学校的社会调研也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了理论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说,举办爱心学校是德育模式、素质教育途径与载体的创新,它能促使大学生朝知行统一的方向迈进,也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磨炼意志、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大课堂,它能弥补学校德育小课堂的不足。今后学校还将探索把爱心学校打造成爱心教育组织者的师范基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示范园。

三、爱心学校的丰富育人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心学校在丰富育人内容和改进育人方法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覆盖面广、生命力强的鲜明特点。

(一)知识服务社会、彰显高校特色

爱心学校是一种智力输出型志愿服务,大学生深入社区,凭借所学专业,结合时事热点,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疑难,志愿者服务团队向专业化发展,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

(二)关注弱势群体、共创和谐社会

爱心学校的教学对象不仅限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们给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残疾人、阳光之家的智障患者等社会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学生依靠青年人特有的阳光和朝气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送去慈善爱心,通过实践学会了担当,也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推进基地建设、增强育人效果

每年暑期的一百多所爱心学校,很多都是办学十年以上,深受社区和居民的欢迎,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很多爱心学校都成为社区和街道文化建设和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长效机制,志愿服务也得了进一步规范,增强了育人效果。

(四)推广终生教育、推动教育公平

爱心学校有很多特殊的形式,例如学院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和大众出租车共建“迎世博、学双语”爱心学校,通过授课、拍摄教学录像等方式为出租车司机进行简单的外语对话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与田林街道共建已有13年历史的田林侨联老年英语沙龙,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都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爱心学校也服务于祖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很多外来民工子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

总之,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与时俱进,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健全和完善各项组织制度,不断深化实践育人的效果,使实践育人体系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兼具了多类社会实践特点,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注释】

[1]臧艳雯,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