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爱心学校项目化运作及其特征

爱心学校项目化运作及其特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爱心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状况而言,已经具备了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意义重大。也就是说,爱心学校具备项目的一次性的特征,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即宣告结束。

杨龙波[1]

“谈论实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2],这是布迪厄(Bourdieu)对实践者的忠告,更何况要谈论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同,爱心学校具有双重意义:既是一种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这意味着爱心学校的运作和管理有着独特的逻辑和发展规律。要促使爱心学校提升内涵,发挥其校园文化活动功能、教学实践活动功能以及社会实践功能,必须要进行项目化管理。

一、爱心学校项目化运作及其特征

所谓项目化运行,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对爱心学校进行管理,它意味着爱心学校的运作模式不再是孤立活动,而是基于目标基础上的有机整体。用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一段话而言,项目化运行就是把各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的各项工作[3][3],它促使实践教学系统化、规范化和模块化。1994年启动的爱心学校,最初的本意是希望大学生服务社区、通过教育儿童来培养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但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随着爱心学校开展的深入,爱心学校的项目化运作已经初具规模,这也是提升爱心学校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爱心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状况而言,已经具备了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意义重大。

(一)教、学、用三位一体

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实施教育、学生学习和师生共同实践结合起来,贯穿于任务的始终。对于爱心学校而言,这样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一方面,爱心学校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延伸,它弥补了学校日常教育的不足,丰富了青年的社会实践。在这个层面上,爱心学校是高校教师为主体,大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校教师的指导,巩固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在爱心学校项目内,参与实践的学生是教师,作为主体,他(她)的身份有所转化,通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组织不断强化其作为教师和作为志愿者的身份意识,充分体现教、学、用三位一体。

(二)实践教学具完整性

爱心学校作为项目化运作的典范,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一般而言,实践教学大致有几个方面构成:实践教学的范围、组织、质量和时间进度。对于实践教学而言,整体管理是协调实践教学不同过程与环节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过程的目的与方法之间做出折中,出发点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防范实践教学风险。不管是对象如何,每一个爱心学校有着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演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手工实践等最终完成实践教学,并在结束的时候对以往教学有结束管理。从大范围而言,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本身就是有着明确指向性的完整实践教学,通过前期制订爱心学校计划、组织启动、对爱心学校教员培训以及爱心学校总结和推进,这一系列的活动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完整性。

(三)教育实践具象化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一般认识理念中,通常侧重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培训、课外活动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对实践的运行和本身谈论甚少。爱心学校是“实践着的教育实践”,通过20年的项目化运行,对于实践者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实践在时间中展开”,具有“不可逆性”,“实践的时间结构,亦即节奏、速度、尤其是方向、构成了它的意义”[4]。这种实践的特点,加之项目化的运作,促使参与者在爱心学校过程中产生一种“紧张感”(sense of tension)乃至“紧迫感”(sense of urgence)。在这种感觉的支配下,任何参与者都必须尽快对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同时,由于爱心学校构成了“大学·爱心学校·社会”的场域空间结构,内在赋予了实践行为某种程度的“情境”,影响空间结构中的三者意图、感受与策略选择,使实践教育具象化,提升了参与者的能力和意识。

二、爱心学校项目化运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其要素

(一)可行性分析

爱心学校具备了项目的要素及基本特征,这决定了其具有项目化管理的基本条件。爱心学校是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的时间进行的活动,是课堂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为了完成某种特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不是单个学生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组织大批学生进行的群体性活动。结合项目的要素,我们发现,爱心学校具备了项目管理的特征。

第一,尽管许多爱心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但学生活动的具体项目具有独特性。爱心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在内容与目标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经验上可以参考。但是,活动人员、活动地点、活动形式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任何一个活动都具有其他类似活动所不具备的特征。因而在具体活动策划与执行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程序化,更不能完全照搬既有做法。这种独特性使爱心学校具备了项目的最大特征。

第二,尽管爱心学校时间比较容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每次活动都具有明确具体的开始和终止时间。也就是说,爱心学校具备项目的一次性的特征,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即宣告结束。

第三,爱心学校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感知性。爱心学校在开始之前总是会设定一定的目标,在完成之后总是以一定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某个产品,如作品、论文或成果等,也可以表现为某次服务,如表演、授课、比赛等。除了功能性目标之外,爱心学校都有明确的保障性目标如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环境等作支撑。无论功能性目标还是保障性目标,无论目标是否达成,结果好坏,总是具体明确,很容易被人感知。

第四,爱心学校具有可控性,但是也有一定的风险。学生活动一般要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对活动项目策划、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修正,同时还会通过排练、模拟等形式来预演活动过程,从而纠正活动中可能的偏差,进一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爱心学校项目的一次性和独特性,同时也会受资金、地域、人员等因素的变动影响,活动项目的实施与完成也具有一定的偏差与失败的可能性,尽管这种风险相比其他类型项目较小。

第五,预算具有简单性。单个爱心学校相比其他类型活动而言,从规模、资金、人员、时间等各方面看,都是小型项目。从时间上看,爱心学校从策划、实施到结束花费几天、十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在人员构成上,参与者一般为同一组织例如学生会、班级、院系,大规模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域的学生活动比较少;另外,爱心学校在资金支出上一般比较低,一般会谨慎考虑学校资源与条件的限制,活动成本普遍较低。

(二)关键要素

第一,科学布局。项目化运作的重点在于科学合理布局,要促使爱心学校形成层层递进、分类实施的规模,依靠单一的爱心学校运作模式已经不具备任何优势,也与时代发展不符合。爱心学校要根据教员、服务对象、地区做合理布局,要围绕热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覆盖盲点、创新亮点,在分析论证、科学立项和制作方案上狠下工夫。结合各地区实际,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采取专题调研、召开咨询论证会、座谈讨论等方式,提出创新项目。也可将“创新项目”面向全校学生“招标”。由各学生或者社团结合实际申报不具体项目,“投标”时提交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要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项目进度、明确责任人、明确时限要求、明确质量标准、明确预期目标,特色鲜明,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精细管理。要建立健全适应项目化运作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直线职能制为主的复合型管理体制,实现务实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高效管理。项目化运作是爱心学校运作机制的核心部分,实现项目化运作的关键因素是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信息的优化组合。因此,确定活动项目后,要按照“谁立项,谁负责”的原则,大力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三化”工作机制,层层分解任务,采取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的“五定”工作法。在推进工作运行上实施台账化管理,建立工作台帐,安排到周,具体到天,严格跟踪把关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抓好过程控制。为进一步强化活动的可控性,建立项目指导联系制度,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对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督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第三,强化考评。考核是项目运行管理的内容。人员的考核首先要求的就是公平。对担任爱心学校中人员的考核主要从纪律考核、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纪律考核在项目中主要体现在项目成员是否遵守项目管理制度。好的项目管理依靠好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大型爱心学校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制度的作用也越大。项目管理制度通常有工作例会制度、资源使用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业绩考核是人员考核最为重要的考核,包括教学、社会效应以及学生反映情况。除了对爱心学校教员考核以外,对团队成员业绩也要进行考核。爱心学校作为项目,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不同类型的爱心学校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因此要将活动项目实施情况作为爱心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既兼顾过程性,更注重实效性,既注重社会效益,又考虑经济效益,以利来年更好地以项目化推进爱心学校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推进爱心学校项目化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原则

组织设计原则是组织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准则,它影响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组织目标的实现。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Lyndal1F.UrwiCk)曾经比较系统地总结归纳了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他认为是适合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一是目标原则,所有的组织都应当有一个目标;二是相符原则,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三是职责原则,上级对下属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四是组织阶层原则;五是控制幅度原则;六是专业化原则,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七是协调原则;八是明确性原则,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规定。组织目标不同,组织成长历史与经历不同,在进行组织设计时考虑的准则就应各有侧重,对于爱心学校而言,在进行组织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原则:(www.daowen.com)

1. 目标导向的原则

任何组织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组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机载体,每个组织及其组成部分都应当与这一目标相关联;达成目标是组织设计的最终目的,组织的调整、增加、合并或取消,都应该以能否实现目标为标准。在进行组织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组织目标对组织结构的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设计,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个人在实现组织活动目标的过程中的最大作用。

2. 效率效益统一的原则

效益是指组织机构的活动要有成效,组织结构不但要能保证项目的进行,同时要有成果。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效率是指组织机构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成果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成果的过程中,各种物质资源的利用程度、工作人员和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等都反映出组织机构的效率。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目标,这说明组织结构是有效的。但有效率未必有效益,还必须考虑目标实现的程度,否则,效率越高,资源的浪费越严重。

3. 命令统一的原则

坚持命令统一的原则,可消除多头领导和无人负责现象,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具体要求是在确定管理层次时,保证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连续的等级链,爱心学校项目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各环节都是以一定的组织及其人员为依托的,没有他们的主体活动,活动项目是很难实现的。在爱心学校项目管理中,人员也是其主要资源约束条件之一。时间因素主要影响爱心学校项目管理的进度,经费因素主要影响爱心学校项目管理的成本,而人员因素则影响爱心学校的组织结构以及激励问题。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都会影响爱心学校项目的开展。同时,爱心学校项目的组织设计不仅要考虑一般性的组织设计原则,还要注意爱心学校项目的特点,结合爱心学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可以说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共同影响爱心学校项目的开展。

4. 分工协作原则

做到分工合理,协作明确。每个项目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应有明确规定,在分工时,应当注意粗细适当。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一看需要,二看可能。在协作中,一是明确人员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容易发生矛盾之处进行协调;二是对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应有具体的协调方法和惩罚措施。

5. 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协调的原则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有效地指挥下属的数目。一个主管能直接而有效地指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度的,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他们的设置受组织规模的制约;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小,则层次多;管理幅度大,则层次少。应在管理有效的控制幅度之下,尽量减少管理层级,以利精简编制,促进信息流通。

6. 权责对等原则

权力是指在规定的职位上能够行使的权利。领导者指挥下属去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必须拥有指挥、命令等各种权力。责任是在接受职位、职务后必须履行的义务。在任何工作中,必须权与责大致相当。必须赋予领导者相应的权力,才能保证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责任很难实现。权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责任也应该与权力的大小相一致。

(二)提高爱心学校项目运作效率

1. 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就是在同一组织结构中把按职能划分部门和按项目划分部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两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两者的缺陷[5]。在爱心学校的管理中,我们首先根据项目策划书中的人员需求方案来挑选合适的项目各级负责人,然后根据各子项目及其负责人的特点来挑选其他成员。在此结构中,项目负责人对最终结果负责,部长负责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各种人才。来自不同部门的同学可以通过经常接触,更好地交流和合作,信息的传递也更加迅速。

2. 拓展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

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越多,沟通交流的环节越多,信息失真或沟通障碍就越多。为了更好地实现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应减少管理层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幅度与管理者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有关,与管理者的才能高低有关,与被管理者的素质高低有关。考虑这些因素,在组织设计时我们需要选拔适合的人才担任部门负责人,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拓展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加强沟通与协调。

3. 按需设岗,明确职责,加强分工与合作

提高组织效率,减少推诿和内耗,就需要按项目活动的需要设置工作岗位,按岗位职责的需要挑选合适人才,明确每个职位的责任与权力,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同时,各团队成员之间既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还需要相互的合作。为了实现项目的共同目标,需要加强彼此的交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目标。

【注释】

[1]杨龙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杨龙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明:《高校学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1期。

[4]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5]池仁勇主编:《项目管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