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研创新在爱心学校中“自下而上”育人模式浅析

科研创新在爱心学校中“自下而上”育人模式浅析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同时,学生更能够依据对项目的兴趣程度进行选择,这种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有兴趣的方向进行自主的选择。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的加入可以改变由原本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规定学生的兴趣方向模式。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完成自下而上育人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学生自发的兴趣性和思考性的过程。

科研创新在爱心学校中“自下而上”育人模式浅析

刘雯静[1]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研创新活动逐步成为各高校育人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学会全面的科研方法,立下创新之志,握有创新之器是新形势下高校培育科研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建立适合的科研创新育人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科研创新有着正确的认识,具备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在科研创新中更多地发挥自主能动性,将科研创新植根于学生的意识中,更好地指导在大学的学习发展。

一、目前科研创新育人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本科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教师占着主导的地位,以自上而下地教授和指导为主要模式。

(一)传统科研创新育人模式

在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导师制和课程制是比较常见的。在导师制中,学生基本从一年级开始配备班导师,进行科研创新的启蒙。通过讲座和座谈等形式,班导师在班级中整体进行讲解。学校会在二、三年级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专业学习和课余科研进行科研创新的具体实践环节。通过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能够在大四进行毕业论文期间对科研创新有着具体的认识,能够更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对于研究的思维和方式有着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研究生的工作。另一种为课程制的方式,学校会在每个年级都会统一安排相应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学生全面的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进行考核计入最后的毕业成绩。这种方式不单单依靠导师,而是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将科研创新融入教学育人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亲身参与其中,学习理论知识,锻炼科研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传统育人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这两种育人模式中,学校和老师是育人的主体,他们主导着整个育人模式的时间和方式。他们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培养。但这两种育人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于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大规模的培养造成焦点模糊,无论是教师的精力还是时间的制约都使得很多创新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培养起学生真正的兴趣,学生为了学分而学,教师为了考核而教,培养学生兴趣的针对性较弱。

二、“自下而上”科研创新育人模式架构

在对于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地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总体目标,因此在新环境下,我们尝试和设计的是自下而上的培育模式,从学生的根本需求,从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入手,以科研项目为核心,以导师提供菜单型服务,以朋辈影响为持久动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这一育人模式的想法,我们在上海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爱心学校中进行了尝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调研科普项目,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同时能够结合爱心学校的特色,将自己的调研成果,或者科学实验向学员们教授或分享,将科研—传授链条串联,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科研创新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并且激发学生对于科研创新的热情和持续性。

(一)以项目为核心,学生自主选择兴趣所在项目

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刚接触科研创新会是一个大而全的概念。学校和老师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仅能够让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真正能够让学生投入科研创新活动中,必须要让科研创新活动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兴趣性。而传统的育人模式没有很好的途径去依照学生的兴趣去设置课程。在自下而上的育人体系中,以项目为核心,由学校和老师提供和发布不同方向的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项目。在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同时,学生更能够依据对项目的兴趣程度进行选择,这种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有兴趣的方向进行自主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选择途径能够让学生们不受自己眼界和知识的局限,给予选择的同时就是告诉学生有多少种选择,开拓学生的固定思维,让他们在能够了解到充分的资料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和决定。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的加入可以改变由原本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规定学生的兴趣方向模式。通过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且将科研创新的教学更好地与时俱进,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最广大学生需要了解和有兴趣的方向可以成为重点突破方向,而学生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过于深奥的方向需要进行调整。满足学生最初的愿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长久坚持科研创新的兴趣。(www.daowen.com)

在爱心学校的开办过程中,由于我们教授的对象多为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求知欲较为旺盛,同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很好地吸收科学知识,这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科学创新自下而上的培养锻炼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我们鼓励开办爱心学校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开设除常规课程外,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科目,丰富办学内容和形式。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相结合,通过实验展示,亲手制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学员的兴趣,并且通过实践考察自己对于科学知识和理论现象的理解程度。爱心学校搭建了一个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很好的锻炼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为了保证爱心学校教学质量,为了保证自己的课程能够获得学员的肯定。每一个上课的教员就有了科研创新的动力,他们需要研究将书本知识设计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考察实验对于学生的兴趣性和安全性,以及实验本身的可操作性。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完成自下而上育人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学生自发的兴趣性和思考性的过程。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或项目的思考能够让他们完成最为基本的科学创新思路整理,同时在众多科研方向中找寻自身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的课题项目,这样学生更会主动地去了解该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只有自己吸收和消化足够的知识和内容才能够保证在爱心学校课程中顺利的开展,带给学生真正的科学启发和触动。

(二)导师提供菜单式服务,满足学生多项技能的培训

在传统育人模式中,学生一直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教师的教研方法常常数十年不变,既无法满足现代科学的发展步伐,也无法引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根据新形势下的育人模式,学校和教师本身都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俯视身份,应该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服务上进行尝试,不再一味地规定学生选择某一条道路,学到某一种方法,而是需要搭建一个服务平台,提供菜单式的指导和服务。这种菜单式的服务更多的是提供调研方法,科研技能或仪器使用等与学生科研创新相关的实际能力培养途径。学生通过科研平台上菜单式项目的选择,了解到科研创新过程中主要的各项技能培养项目,更大余地地选择培养自己科研项目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科研方法。同时,由于是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真正需要或者想要了解的技能,无论是在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是面对各种困难时都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克服。并且,一旦遇到最初没有预计到的问题时,由于提供了菜单式的服务,学生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老师和途径。

自下而上的育人模式中,要求教师提供的服务菜单需要和当下学生所需所求有所联系,要求教师针对学生需求提供各项创新服务技能培训课程。这样的育人模式中,老师可以快速地掌握学生的需求,同时能够更为积极地为同学们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授模式。教师在改变自身教授服务模式的同时会真正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于老师的肯定也是建立在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他们所需要的领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的基础之上的。这样老师的魅力和威信能够更好地赢得学生的尊重,起到更好的效果。

高校学生在爱心学校中进行的科学创新的过程,也是对自下而上的科研创新模式中菜单式项目选择做法的一种尝试。在各种爱心学校课程中,学员会用很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课程的喜欢和不喜欢。如何提供学员们有兴趣的课程或项目,如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如何让学员培养起对科学创新的热爱,这都是高校大学生在大学之内所没有的平台和渠道去思考和尝试的。经过和自己学员的接触,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意识到如何正确地去建立可以供学员选择的项目,学员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方向和内容有哪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于自下而上科研创新育人模式的项目建立中,能够让学生有参与感、归属感,能够解决学生身边关注的现象和事件的课程或者活动对于学生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因此,当高校学生离开爱心学校而投入大学的科研创新活动中也可以寻找到亲身参与程度高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项目。而作为导师方提供相应的课题内容和方向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地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三)朋辈鼓励影响,科研创新导向氛围营造

在自上而下的体系中,学校和老师基本是以考试和学分来管理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多数纳入了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对于刚进学校的学生,对于科研创新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而科研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各种课程的教授和老师指导的同时,当需要燃起学生做科研的热情。当学生对于创新前途不确定性的时候,学生朋辈之间的鼓励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90后”的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信息接收渠道,如何在这些渠道上能够把科研学子榜样的力量落到实处是非常关键的。学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眼界和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自下而上,自学生身边影响起,而不仅仅限于自上而下的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灌输。学生是最能够了解学生需求的,学生也最能够给予学生他们最迫切的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成功最能给身边的学生最真切的感受。通过组队参与创新活动,科研获奖同学的感受分享,本科学生采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体会等途径让学生们从自身出发,主动感受身边同学的奋斗经历,对于科研的认知,这些是在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自己总结的经验和体会是对学生同辈最直接的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

对于爱心学校的活动,它有着高校本身并不具备的优势。在学校中更多的科研创新活动都是规定动作,有着课程或者学分的压力。但是当高校学生在爱心学校中,和自己的同学一起编写课程表和教案,一起准备实验用具,一起彩排预演,一起做好应急预案等工作,其实都是在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同辈的力量和帮助会对个人产生更大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员之间可以分享自身对科研创新的认识,当遇到问题时,同辈之间的提醒和助力可以迅速解决棘手问题。而在上课期间观摩彼此的上课流程、操作方法、表达方式等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在之后的课程或学习中加以改善。当所在爱心学校的教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专业时,学生更可以拓宽自己创新的思路,了解到不同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加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力,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所无法收获的宝贵财富。

在新时期,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再拘泥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灌输,而是要俯身倾听学生们真正需要的,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下而上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创新工作,以科研实践为根,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寻找营养,能够自主地寻找乐趣和兴趣。我们培养的是在今后能够独立实现科研创新工作的新一代学生。而爱心学校这一平台恰恰能够成为自下而上的科研创新模式一个良好的开始和尝试,当学生们把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或者自己有兴趣的创新想法变成实验,视频和文字时,正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检验和提高,同时也是对爱心学校学员的一次科学知识普及和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而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多种育人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下而上的科研创新育人体系提供了一种能够更为有效和合理的为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科研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和学生需求相结合,从而为学生的科研创新之路提供有效的帮助。

【注释】

[1]刘雯静,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