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老爱心学校组织模式探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老爱心学校组织模式探索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老年大学”是契合中国老年人口特点和教育需求,具有便利性和可及性,能够有效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改善老年人生存发展现状的教育形式。教师队伍的单一和不足严重影响了老年大学的招生和教学质量。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老爱心学校组织模式探索

韩林峰[1]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有组织、有系统、有方法地引导和教育,使老年同志有一个欢乐、健康、和睦、有意义的幸福晚年,是当前老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确定的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10%即为老龄化的标准,我国于1999年10月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1世纪我国的老龄化将更加迅速地、大规模地、高龄化地到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命周期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1.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从现在到2030年,预计我国的老年人将由现在的基数猛升至3.1亿人,老年人口将达到我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老年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27.7%,也就是说,全国每四个人中就会有一位老年人[3]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20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4]。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二、中国老年大学现状及反思

我国老年大学是一个半社会半福利型的全民事业单位,是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含下岗)和社会其他老年人进行政治、文化、生活等教育的一所特殊的成人教育学校,是实现老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的办学方针是:颐养康乐和进取有为相结合。老年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员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再作贡献。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施教方针是根据老年人的需要,以学为主、以学促为,实行“学、教、乐、为”相结合。老年大学是“开心的乐园,求知的殿堂,奋进的熔炉,强身的阵地”,是实现积极养老的理想场所[5]

社区“老年大学”是契合中国老年人口特点和教育需求,具有便利性和可及性,能够有效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改善老年人生存发展现状的教育形式。从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来看,1983年专门为退休老干部开办的山东济南老年大学是中国现代老年教育的起点[6]。随着老年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和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老年大学已经面向所有老年人,老年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老年大学自成立以来,开设的课程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应用性强,如琴棋书画、医疗保健、花卉栽培、舞蹈文学饮食摄影体育等。

近年来随着老年大学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的单一和不足严重影响了老年大学的招生和教学质量。从各地老年大学教师的职业构成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的在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对老年大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较少。2.经费来源单一。我国的老年大学是典型的依靠政府引导和扶持,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这决定了它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加上自身造血能力差,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3.学员成分集中。参与老年大学的学员主要是企业职工、国家干部和教师等退休人员,职业分布较为集中,他们是老年人群中文化程度较高,退休后生活状况良好的一小部分人。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参与率非常低,老年教育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办学地点不够分散。开办老年大学需要一定的室内室外场地,室内场地最好配套多媒体设备,这对办学点的要求提出了考验,因此能够满足条件开办起来的老年大学不是太多,在分散度上不够高,很多老人需要乘较长时间交通工具才能到达上课地点,十分不便。5.课程设置轻知识,重娱乐。我国老年大学最初是为丰富退休老干部的文化生活而创办的,因此它的价值定位就是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教学内容以健身、休闲类的文体活动为主。因此,老年大学没有承担起应承载的责任,福利功能远大于教育功能,更像一个老年活动中心[7]

三、爱心学校组织特点,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1994年,14位上海师大学生为解决劳动模范的后顾之忧,发挥所学之长,主动组织起34位劳模子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和参观实践活动。1995年,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其办校理念是“三心”: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爱心学校在办好常规以青少年为主的爱心学校之外,也越来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上海师大志愿者先后开设了以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为主要对象的爱心学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开设了帮助盲生的特殊爱心学校,给予盲生生活上的关怀、指导其学业,直到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开设了针对福利院老人的老年爱心学校,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给予他们亲情的关爱。面向弱势群体的爱心学校还有很多,大学生们将敏锐的触角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将爱心撒向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在弘扬志愿精神的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始终坚持“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从实地考察、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定课程菜单、统计家长和社区反馈意见表;从备课、上课到策划汇报演出,全程均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而学校则开展有序长效的指导和培训。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爱心学校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覆盖面广、生命力长的鲜明特点,显示出一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的独特魅力。

现在爱心学校的模式正在很多社会实践领域进行推广,尤其是暑期爱心学校,解决了很多双职工上班时间无法照看子女的问题,受到广泛的赞誉。爱心学校20年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不少困难,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爱心学校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社区街道里小孩子越来越少了,很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选择了到比较正规的暑托班上学,爱心学校招生问题遇到瓶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社区街道中老年人越来越多,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同时可以成为爱心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为老爱心学校模式设想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应对老年人需求,将主要针对青少年的爱心学校与社区老年大学模式相结合,开办大学生暑期、寒假甚至周末社区为老爱心学校,邀请高校教师、专业学生面向老年人开设如计算机基础操作、文学鉴赏、外语学习、法律以及金融理财知识等大学专业课程,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同时圆了很多老人曾经的大学梦,为政府养老工作有序推进提供助力,形成对正规的老年大学有益补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办学模式(www.daowen.com)

社区为老爱心学校作为一种创新的办学方式,将兼顾正规老年大学和大学生爱心学校的特色,发挥高校教学资源丰富、大学生乐于实践的优势,实现高校与街道社区合作办学。在社区为老爱心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作为高校主要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课程,师资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邀请部分大学教授、讲师作为授课指导和师资培训,教学课程以社区老年人的需要为前提,考虑老年人知识文化水平,结合大学已有的成熟专业课程进行设计;作为街道社区主要提供教学的场地、基础的教学物资以及招生工作,为老爱心学校在街道社区开办保证了分散度,也更方便老人们就近入学。关于为老爱心学校的经费来源,可通过政府拨款、街道、高校共筹以及爱心企业善款支持来实现。为老爱心学校主要在每年暑假和寒假集中开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依托周末长期开设,每个专业学习结束将为老人们颁发修读证书,修读满一定数量的课程将颁发由高校和街道联合盖章认定的毕业证书,增加为老爱心学校办学的含金量。

(二)教学师资

社区为老爱心学校的教学师资主要来源于大学在校学生,在教员招募时重点招募研究生以及师范专业学生,根据所开设的不同课程招募各专业学生。考虑到部分社区老人是老干部,有一定学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专业学习的期望值较高,让研究生担任教学任务,能够满足大部分老人们的学习需要。在本科生中师范专业学生具有教学专业优势,从教学对象出发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保证了课程的专业性,同时也实现了师范专业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的目的。为老爱心学校教员通过自愿报名招募,通过面试选拔后的教员需要通过教学培训方可上岗,教员也可在社区社工和有爱心服务想法的普通市民中广泛招募,高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教授、讲师)对教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梳理和教学方法的传授,使教员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对于新授课程通过旁听、试讲,正式授课三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社区为老爱心学校师资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上在一个教学周期内教员保持不变。

(三)课程设计

为老爱心学校将根据街道社区所招募的学员人数、年龄层次、性别比例、学习基础,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满足老年人日益强烈的“职业技能提高需求”与“自我发展需求”。传统的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为文史政经类、书画摄影类、文艺类、体育类、医学保健类、家政技艺类等,授课教师主要为退休大学教师或者社会资深人士,具有一定资历,但为老爱心学校教员主要为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资历较浅,因此开设以上课程有些困难。但在校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易于接受社会前沿知识,在为老爱心学校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英语口语法律常识、金融理财产品、现代科技等课程将更好地发挥年轻人的时代优势和知识优势,同时相对于以往的老年大学课程有所创新,起到互补作用。

(四)内涵设计

为老爱心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的组织形式,同时是一个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子女长大成立家庭后往往不跟父母住在一起,“现在常回家看看”是很多老人的心愿。为老爱心学校的教员们都比较年轻,通过爱心学校的组织筹办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更加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同时经常与街道社区老人们在一起也为他们的子女尽一份孝心。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因此我们应当关爱老人,要敬重老人。关爱老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参加为老爱心学校就是个很好的实现方式。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为老爱心学校可以让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亲敬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生根结果,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为老爱心学校作为一种创新的社区老年学校的形式,具有高校和街道社区合作办学的优势,易于在一些正规老年大学无法覆盖的社区进行推广实践,对老年大学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有益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大学办学难、师资少、经费缺、课程老等问题,同时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实践、教学实习的新平台,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为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1]韩林峰,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辅导员。 刘平生:《中国城市老年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韩林峰,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辅导员。 刘平生:《中国城市老年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董之鹰: 《新世纪的老年教育与资源价值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第1期。

[4]董之鹰:《老年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5]马志华:《办好老年大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6]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7]高志敏、李洁:《上海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老年大学》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