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实践育人途径的分类与成效

社会实践育人途径的分类与成效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自主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人类实践活动的普遍性。

社会实践育人途径的分类与成效

徐 昕[1]

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也理应更丰富、更灵活。本文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暑期特设社会实践项目—爱心学校二十年的经验,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现状,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归纳,并提出一些创新的建议。一、实践育人途径分类的研究现状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分类,前人已经多有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石婷婷、杨海龙认为,“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2]。胡树祥、谢玉进从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的角

度,将其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2][3]

。赵敏、张凤主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分类包括社会认知类、专业认知类、就业实习类、公益活动类、志愿服务类”[3]以上各种分类出发的角度不同,划分标准也不一。作者试图从大学生品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实践育人途径进行分类。二、实践育人途径分类依据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类型的划分,应该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质的认识,着眼于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类型的划分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质的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过程中改造主观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群体相结合的,适应社会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自主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人类实践活动的普遍性。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毕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展开的活动,因而又具有自身活动的特殊性,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大学生的学习性实践、成长性实践和社会化实践。学习性实践主要是指大学生以学习、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性实践是大学生改造自己主观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拓展各种能力,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的活动;社会化实践是大学生职业定位与职业选择、学习扮演劳动者角色、学习社会化生存的准备活动。只有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视野,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只要是满足人类实践活动普遍性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特殊性的大学生活动都应当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划分的对象范畴

类型的划分着眼于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中提道“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教育并不光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只是传授技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行,培养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公民,同时传承人类的文化、价值、知识与文明成果。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各门学科之间架起互相联系、融会贯通的桥梁,从每门学科的知识之树的顶端纵览人类知识的整个森林,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成果,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对所从事的事业感到尊严和荣耀的人生哲学。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着眼于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其培养的能力也是全方位的。对于所有列为大学生实践活动范畴的对象,应当从道德、文化、价值、知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区分。

三、大学生实践育人途径的分类

基于上述依据,遵循对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本质的认识与大学教育的根本需要,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归纳为三大类:服务类实践、专业类实践、创业类实践。

服务类实践是指由学生个人参与或由国家、学校、社团组织发起的,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社会援助、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服务类实践是道德知识的检验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评价参照系,体悟到社会对自己的期望;有助于增强将所学到的相关道德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在开办之初正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子女暑期父母上班期间无人照顾管理的困境。正是出于服务实践的理念,开始了20年的传承和发展。在长时间的实践摸索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完善着爱心学校服务的宗旨,从单一的保姆型照顾学生转变为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假期开拓眼界,有所收获。在爱心学校中,学员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年龄、多样的教育背景等现状,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服务类实践中脚踏实地地了解每一位学员的情况,能够通过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从而让每个学员都能发挥其才能,有所收获。这也将原本服务类实践活动中服务个体的要求从照顾型转为引导型。这也是目前在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结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对于服务的认知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提供物质的帮助,他们更需要在提供他人服务的同时自身能够获得更好的锻炼和考验,当他们能够在服务他人同时也有所收获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增强,同时,他们的服务自主意识也会有所提升。因此,在爱心学校开办的过程中,教员通过和学员的沟通,了解到他们在暑假期间所需要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再通过各项资源的整合,从而能够更有目的性地提供服务,这样的服务实践模式更符合了服务双方的需求,也让这种服务实践得以长期稳定的存在。(www.daowen.com)

专业类实践是指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在学校或就业单位进行的,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活动,文科学生开展的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教学实习活动,理工科学生进行的大型实验项目、工厂实习活动,医药类学生的临床实习与见习,师范类学生的教育实习、见习等。专业类实践是高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都要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专业类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育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和策略。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研讨,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学生将逐步提高自己实践工作的能力。

以往的专业实践往往都是学校通过课程安排,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存在着实践方式过于单一、实践内容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因此,在现实社会中的专业实践更需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出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或劣势,能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爱心学校为例,所有的师范类的学生会在不同年级通过听课、微格教学等多种方式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方式等。但是真正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或行动,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是非常少的。爱心学校的出现正是提供了这一专业实践的平台。学生从学校开办之初就会面临许多需要自己做决定的考验,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员的分配,从学生的分组到课件制作,都会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计划决策中去。这时,会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吸收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在主观上让学生认识到从知道到应用这一过程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同时,爱心学校的教课过程中也是学生第一次面对今后走入社会后可能面对的学生年龄层,如何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现状,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用什么样的方式鼓励他们,用什么样的规则管理他们,用什么样的语言获得他们的认可,这些可能在书本上都是简单的几行字,但是却是学生在爱心学校中每天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专业实践不同于学校安排的,学生自主地选择了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会更严格,参与后的体会和感悟会更直接有效。而这种专业实践也是今后社会实践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创业类实践是指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业类实践是创业的预演,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经受相关锻炼,从而逐步完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达到优化素质的效果;包括撰写创业计划书、模拟企业管理、模拟创业团队建设、模拟创业资金筹措等。创业是一种非常复杂、十分艰苦的劳动。创业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远见卓识,又需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比较扎实的业务基础。也就是说,创业者要具备比较优秀的智力因素。创业的过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的理想、抱负、信念、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创业的成功往往要经过克服种种困难、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创业类实践,学生们将全面理解创新的作用与价值,深刻领会开拓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自觉地开发创造能力。同时在创业类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将从创业成功者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尝试与摸索,逐渐培养创业需要的各类意志品质,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业类实践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需要迅速发展起来的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一类实践活动。创业类实践活动往往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做出决定时不单单是一个学生的身份,而是一个可以符合实际、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的角色。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瓶颈往往出现在学生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或者对于社会的解读过于直接简单。因此在创业类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大量地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了解各种人际关系。而爱心学校在近几年的开办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爱心学校的开办过程中,结合社会调研、走访、交谈等多种形式去接触和了解除了学员之外的家长、行政人员、专业人士等。与不同的人交流就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全新契机,很多创业灵感也是通过创业类实践而不断完善最后取得成功的。

创业类实践是今后社会实践中一个可以大力推动的发展途径,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创业类实践不单单是为了有创业梦想的学生,而是应该以此为契机,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和观察去了解社会,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创业成败与否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一定要从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有所锻炼,有所收获。

四、大学生实践育人途径的创新建议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实践育人途径日渐丰富多元,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更为关注与投入。建议高校要创新社会实践观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教育机制,规范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同时我们更应该多多搭建像爱心学校这样的能够以服务实践为基础、专业实践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为突破的多维度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在这类平台上,能够认识更多不同领域的人,开拓自己的眼界,真正发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在学校内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和问题,以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更为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缺失、在沟通交流中的不足,在课堂上更好地吸收相关的知识,并在下一次的社会实践中再次完善自身能力。今后,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模式可以更广泛地与信息网络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的特性,更好地展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风采,同时由于互联网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积累的实效,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更快地了解到其他相关社会实践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参与学生的感想体会,对于学生本身也会有所感悟和提高。

在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中,各种分类的育人途径和方法都应该进一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时代步伐相结合,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现况,更好地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成就希望的明天。

【注释】

[1]徐昕,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 石婷婷、杨海龙:《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类型探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7期,第307页。

[2]徐昕,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 石婷婷、杨海龙:《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类型探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7期,第307页。

[3]赵敏、张凤:《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实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