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一座象征勇气与智慧的铜像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写出9个生字:“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汇的含义。
2. 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之中情感。
3. 能够仿照文本结构造句,使用“凡是…都…”表达自己的观点。
4. 通过学习,于连这个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勇敢智慧的品质。
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并运用“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的含义,结合实例进行造句。
2. 通过朗读体会于连面对危机时的紧迫感,掌握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 精美的教学课件
- 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教师引入故事背景:“在遥远的比利时,有一个名叫于连的小男孩。他因其勇敢和机智而被人们深深铭记,特意为他塑造了这座拥有历史意义的铜像。”
2. 展示课题“《一座铜像》”。
3. 全班共同朗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你们想知道铜像背后的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 课文录音播放,学生认真倾听并填写相关内容。
2. 听后交流,教师逐一展示填空答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3. 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字的魅力与情感。
三、生字与词汇学习
1. 学生以“开小火车”的方式朗读生字,注意发音和书写规范,教师提供指导。
2. 深入解析词汇:
- “迸跳”:在火星四溅的瞬间,像小火焰顽皮地跳跃。
- “干涸”:描绘出干渴的河床或池塘,失去了生命之源。
- “急中生智”:在危难关头,勇敢想出应对之法。
- “瞻仰”:指以尊敬的态度观看,仰望着心目中的英雄。
3. 学完生词后,进行词汇的集体朗读。
四、总结与反思
1. 教师总结,通过故事,我们学习到于连在面对困难时,用智慧保护了家园的精神。
2. 复习生字新词,巩固知识。
3. 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深刻感受到小英雄于连的不屈精神。在困难面前,智慧和勇气是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像于连一样,勇敢面对每一个挑战!
标题:三年级语文课件:《小英雄与铜像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如通过找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等方法掌握“跃动”、“干涸”、“灵机一动”、“仰望”等词汇的意思,并积累相关词汇。
2.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并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理解小男孩于连为何受到纪念。
3. 能够模仿课文结构,进行新词语的创作;使用“只要...就...”的句式进行造句。
4. 理解于连作为比利时小英雄的象征,欣赏他对祖国的热爱、智慧与勇敢的品质。
5. 学生能够分享自己见过的雕塑或讲述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书写文中重要词汇,创造新的词组。
2. 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主旨,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要塑造于连的铜像。
教学工具:
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导导入,揭示主题。
1. 通过幻灯片展示铜像的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传说在比利时有一个勇敢的小男孩于连,为了纪念他的英雄事迹,人们特意为他塑造了这座铜像。
2. 展示课题(全班齐读)。
3.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座铜像带给你的想法?
二、细致学习,认识字词。
1. 播放课文录音。
听的时候思考:文章中写小男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分享。
2. 学习生字与词语,展示“跃”、“涸”、“政”、“仰”等字。
特别注意“跃”、“涸”的读音,并解释“仰望”的含义。利用已学方法理解“跃动”、“干涸”、“灵机一动”、“仰望”等词汇。
3. 全班集体朗读字词,增强记忆。
三、深入学习,朗读理解。
1. 轻声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广场上玩耍的于连,他当时闻到和看到什么?
(2)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危机感?
(3)于连是如何巧妙扑灭那大火的?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2.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关键句子,体会小于连的勇气与智慧。
3. 深入描述小于连如何成功拯救城市的情景(聚焦第3节)。
4. 展示“又粗又长”的结构,鼓励同学们创造类似的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
6. 提出句子: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旅游的人,都得去仰望这座铜像。理解句意,并练习用“只要...就...”造句。
7.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主题思想。
8. 再次朗读全文,感受文中情感。
9. 学完课文,你觉得小于连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比利时人民要用铜像来纪念他?
10. 让学生各自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