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长春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寻隐者的旅程》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认识6个生字,掌握5个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熟背诗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生字的认读与书写。
2. 流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准备:
准备生字卡片及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长: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 识字导入: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一起来读:寻、隐、者、遇。
2. 释义解析:本诗出自唐朝诗人贾岛之手。我们今天学习的“寻”表示寻找,隐者指的是隐居在山林间的人,而遇则意味着遇上、相见。整首诗描绘了诗人寻找隐者却未能相遇的情境。
3. 互动提问:课题引发了哪些疑问?例如,诗人为什么未能见到隐者?在寻找的过程中,诗人有没有向其他人求助?
二、自主学习课文
1. 借助拼音练习读诵课文。
2. 找出需要掌握的生字,并进行拼读。
3. 观察插图,想象画中人物及其活动。
三、诗句阅读与生字认读
1. 检查课文朗读的情况,特别注意平翘舌音的发音,如松、采、师、深等字。
2. 提问讨论:
(1) 插图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场景?请完整回答并识字。
(2) 在图中,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所寻找的隐者与童子是什么关系?
(3) 为什么诗人见到了童子却找不到他的师父?
3. 请大家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情感的变化。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隐者的期望与失落。在朗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情绪。可以通过比较教师的录音与自己的朗读,进行练习和提升。
五、识字与写字指导
1. 松:用木字旁及词汇“松树”帮助记忆。
2. 童:上下结构,横画的书写要注意长短的变化,以“童话”来加深对这个字的理解。
3. 言:主要表示说话,帮助学生学会用“发言”造句。
4. 师:左右结构的字,结合“老师”的词汇来查阅。
5. 采:通过描绘动作“采摘”帮助理解字的构成。
6. 深:左右结构,组词“深山”“深海”来巩固新知识。
六、练习与抄写
请学生在作业本上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以此巩固学习成果。
探寻隐者的梦境
教学目标:
1. 学会流畅地朗读及背诵这首诗,做到字迹美观、书写规范。
2. 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具体含义,对诗意的解读要深入和形象。
3. 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故事开场,揭示主题
1. 推敲的故事:在唐朝,有位极为认真对待写作的诗人,他就是贾岛。他创作的诗句“僧敲月下门”曾让他陷入迷茫之中。一天,他在街上反复吟诵,甚至因为这一行为而撞上了名声显赫的韩愈。经过一番讨论,韩愈不仅没有责备他,还帮助他确立了最终的写法。这个故事让贾岛获得了“推敲诗人”的美名,背后则是对每一个字、每一句的反复琢磨。想了解这位诗人吗?(板书:贾岛)
2. 主题揭示:诗的题目是《寻隐者不遇》,你们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3. 引发思考:在读完题目后,你们心中是否产生了疑问?我们可以探讨几个问题:谁在寻找?为什么找不到?隐者又是指谁呢?
二、细读诗句,理解意境
1. 自由阅读:朗读诗句,注意语音的准确和节奏的把握,可以用“/”标出停顿。
2. 分享理解:大家可以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可以是某个字、词或诗句。
3. 深入解析:继续阅读诗篇,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慢慢厘清诗句中的每一个含义,探索更深层的魅力。
4. 具体表达:讨论诗的意蕴,可能是对松树形象的描绘,或是描述那个小男孩的特点和动作。
5. 生动再现:借助提问的方式使得表达更为生动丰富。
三、情境再现,抒发情感
1. 想象带入:伴随悠扬的佛教音乐,跟随诗人的脚步进行想象。闭上眼睛,设想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寻找隐居的朋友,遇见一棵挺拔的古松和一个活泼的小男孩。
2. 情景互动:试着描述你眼前的大松树和小男孩,像在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
3. 情感升华:睁开眼睛,看看是否能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细致地展现出来。
4. 吟诵分享:在想象和情感交织的状态下,贾岛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他的诗句。
四、写作练习
带着对隐者那种高洁、纯真的向往,贾岛将他的感受化为文字,写下了这篇广为流传的作品《寻隐者不遇》。
五、深化拓展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对仕途寄予厚望,但许多人似乎更擅长于文学创作而非管理政务。贾岛也有过这样的追求,但归根结底,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诗作对人心灵的触动。例如李白,他虽不乐于做官,却总能用诗句激动人心。正如贾岛所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一句不仅反映了他的执着,也昭示着一种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