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题:幼儿园大班色彩与创造力结合的美术活动
新内容:
活动目标
1. 鼓励孩子们大胆使用不同材料,通过涂色、拼贴、绘画等方式,创作出独特的糖纸,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 让孩子们体验糖果的多样形态和美丽色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 通过参与创作活动,增强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乐趣。
4. 让幼儿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喜悦。
5. 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6. 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性表现,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糖纸。
- 难点:创造出精美且个性鲜明的糖果包装。
活动准备
- 教具准备:不同颜色、形状和包装的糖果,橡皮泥制作的糖果玩具,音乐设备,以及各种彩色毛线。
- 学具准备:各类颜料、涂色工具、油画棒、各种彩纸、胶水、瓶盖、彩色铜芯线等材料。
活动步骤
一、引入与欣赏
1. 开场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让孩子们猜测是什么。
2. 展示礼物,打开喜糖盒,说明喜糖象征着分享与幸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3. 让孩子们共同讨论,糖果有什么颜色、形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察。
二、情景设置
1. 展示一颗没有包装的糖果,问孩子们这颗糖果的感受。
2. 讨论其与其他糖果的不同之处,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3. 设定场景,糖果宝宝在严寒中需要帮助,鼓励孩子们提供解决方案。
三、创意制作糖纸
1. 教师引导孩子们为糖果宝宝设计美丽的衣服,进行创意讨论。
2. 发放各种材料,引导孩子们各自发挥想象,交流想法,教师适时给出专业指导。
3. 在音乐的伴随下,孩子们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提供帮助与鼓励。
四、包扎糖果
1. 被创作完成的糖果宝宝迫不及待想要穿上新衣,教师引导孩子们认识包扎的重要性。
2.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糖果形状,进行包装,强调包装的美观与严密性,确保糖果“保暖”。
3.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互相交流各自的包装创意,教师给予适当反馈。
五、展示与分享
1. 整理孩子们的作品,利用毛线装饰教室,进行美观展示。
2. 音乐暂停,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作品中的创作灵感,相互学习。
3. 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会分享,激发他们继续创造更多有趣的作品。
教学反思
课程的初始阶段,我通过放慢节奏,让孩子们在观察与体验中感受糖果的多样魅力,并引导他们进行描述,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色彩与形状的理解。通过引入“尝一尝”的环节,孩子们的兴奋和互动有效提升了课堂活跃度。而在糖纸制作的过程中,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鼓励他们大胆使用多种材料,结果展现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创作。虽然此次活动的时间安排略显紧凑,我会考虑将制作糖纸与包扎糖果分成两个独立的活动,给予孩子们更多时间交流与创作,确保他们能充分发挥创造潜力,从而使整个活动更加充实与生动。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设计:爱护自然,了解青蛙的世界
活动目标
1. 认识青蛙及其生活特点。
2. 了解青蛙的栖息环境和生长过程,培养探知自然的兴趣。
3. 增强幼儿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意识,做到保护小动物和自然环境。
4. 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感受。
5. 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了解青蛙生长的各个阶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难点:让幼儿意识到保护生命的重要性,并能实际行动去保护小动物。
活动准备
教师在教室准备一些关于青蛙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以及一段青蛙叫声的录音,营造青蛙的生活氛围。
活动过程
一. 课堂开始时,幼儿围坐一圈,听教师讲述青蛙的故事。
1. 教师引入话题:“你们知道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吗?”
2. 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欢乐而活跃。
3. 突然,教师假装发现墙角有一只小青蛙,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那它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呢?”
4. 幼儿开始讨论,提出各种保護青蛙的想法,比如:“我们可以把它送到安全的地方!”
二. 教师展示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详细讲解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用录音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孩子们用耳朵感受青蛙的声音。
三. 通过各类青蛙图片,让幼儿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青蛙种类,以及它们对农田的帮助。
四. 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没有青蛙,田野里会发生什么?”通过简单的例子让他们认识青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 当铃声响起时,教师引导幼儿考虑如何处理找到的青蛙,幼儿一致决定将青蛙送回外面安全的草地。
六. 教学活动的延伸
1. 进行有趣的谜语游戏,增强孩子们对青蛙的认识。
2. 鼓励幼儿将学到的知识与父母分享,传播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结合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青蛙,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推动了对生命的敬畏与保护意识。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幼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仍有改进空间,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增添互动性,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动画中更直观地体验知识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成为有责任心、爱护自然的未来公民,营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标题:幼儿园大班快乐学习新篇章
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认识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能够识别积极和消极的行为方式。
2. 借助日常经验,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小学生的日常活动,并共同设计简单的游戏。
3. 在趣味活动中加强遵循学校行为规范与良好习惯的意识。
4. 培养幼儿勇于表达、积极学习和享受学习过程的优秀品质。
5. 学习轮流发言,并感受与同伴分享和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体验准备:课前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小学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内容。
2. 材料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绘画纸、颜色卡片、水彩笔等工具。
活动过程:
一、引导讨论:激发幼儿对成为小学生的期待。
“小朋友们,几天后咱们就要步入小学的大门了,你们兴奋吗?这儿有一位叫壮壮的小朋友,他向往上学,但他不知道学龄儿童在校园中需要做什么。你们能告诉他吗?请和身边的小伙伴聊一聊。”
二、自由交流与分享。
提问1:“小朋友们,学校里小学生们都做些什么呢?”
提问2:“有哪些行为是小学生不应该有的呢?”
三、结合课件,详细介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常规,并帮助幼儿理解哪些行为是积极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幼儿依次了解“早上起床—出门前检查书包—上学路上—上课—课间活动—放学”的日常流程,并询问他们在这些环节中应如何行动,以及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当幼儿阐述观点时,鼓励他们组合成完整的句子,为后续活动的表达积累素材。例如:“上学路上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见到老师时应该怎么做?上课时小学生应表现怎样,才是对的呢?我们又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些行为呢?”
四、引导幼儿勇于表达,在集体创作中展示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1. 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协作创作,每人用颜色卡片在绘画纸上记录一项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
2. 教师巡视指导:
-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尽情创作。
- 提醒孩童们保持良好的绘画姿态。
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还能在合作中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旅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