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探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探讨(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的设计与应用,旨在通过有趣的实践体验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1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探讨
拓展

新标题:探秘镜子: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探索镜子,让幼儿了解到镜子不仅能照人,还具备反射特性。

2.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加深对镜子的理解与兴趣。

3. 感受参与科学活动和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教室中准备一面大镜子,并在镜子旁贴上动物图案;每个幼儿发放一面小镜子。

2. 准备《镜子的奇妙世界》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3. 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户外场地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镜子探索,体验特性

1. 幼儿手中拿着小镜子,自由玩耍并观察。

- (1)请孩子们描述镜子的形状和触感,并思考它的材质。

- (2)小结:镜子的形状多样,有圆形和方形;触感光滑凉爽,通常是由玻璃和涂层制成的。

2. 讨论玩镜子过程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 (1)提问:你们如何使用镜子?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 (2)小结:镜子可以照出物体的影像,并能反射光线。

二、观察与学习,拓展知识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不同类型的镜子。

- 教师指出除了平面镜,还有凹面镜和凸面镜等。

2. 通过课件内容,讲解这些镜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三、运用游戏感受反射乐趣

1. 带幼儿到阳光充足的户外,找到一个平整的墙面。

- 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体验反射的神奇:用老师的大镜子将阳光反射至墙面,讨论反射的形象(如像猫的身影)。

2. 组织小朋友们进行“光影猎猫”游戏,利用镜子反射光线,体验镜子的反光效果。

活动总结

1. 鼓励幼儿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物体可以充当镜子,并通过分享增进对镜子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幼儿反思今天的活动,看看光的反射现象如何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提升观察力。

通过这样的互动和探究,期望幼儿不仅在科学知识上获得收获,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让科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第2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探讨
拓展

标题:了解水垢及其清除的科学探索

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我们将通过简单的实验,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水垢的形成及危害。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参与实际操作,体验实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知水垢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健康和设备的潜在影响。

2.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和发现。

活动准备

1. 白醋、醋酸清洗剂、透明玻璃杯、药匙、有明显水垢的热水瓶和一只全新的热水瓶各一。

2. 经过白醋和醋酸清洗剂处理的热水瓶,各占一半,让幼儿观察。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探索水垢的来源与危害

1. 请幼儿围绕水垢瓶观察,鼓励他们分享看到的现象。

2. 教师展示有水垢的热水瓶与新热水瓶,让孩子们通过对比认识水垢的形态和成分。

3. 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询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水垢,在哪里见到过,以及有哪些感觉。

4. 教师进行小结,详细说明水垢的形成过程和危害:如水中的矿物质经过加热后沉淀,可能导致热水瓶保温性能下降,影响饮水质量,使人身体受到伤害。

二、幼儿动手进行观察实验

1. 孩子们观察白醋的特征:无色透明,有独特的酸味,教师示范如何安全闻气味。

2. 鼓励幼儿细致观察盘中的水垢,描述其外观(如颜色、形态)。

3. 指导孩子们使用药匙将水垢放入白醋中,注意观察液体与水垢之间的反应。

4. 每位幼儿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5. 教师进行总结,解释白醋与水垢结合后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孩子们理解科学变化。

三、实验对比观察去除水垢的效果

1. 孩子们一起观察通过白醋和醋酸清洗剂分别对待过的热水瓶,探讨两者的效果差异,了解用醋和专业除垢产品的优缺点。

2. 讨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选择除垢方法时可能的考虑因素,比如方便性和快递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决策意识。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幼儿增长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让科学探索的乐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3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探讨
拓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

1. 理解身边常见物品的功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分类和比较不同物品,增强幼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 各种常见物品(如名片、会员卡、交通卡等)放置在两张长桌上,幼儿可自由参观与选择。

2. 有标记的图片(如超市购物、医院就诊、乘飞机等场景),可贴在黑板上展示。

3. 每两位幼儿一支彩笔和一张记录表(记录物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边的物品——激发兴趣

1. 开始时,让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这些物品的用途和重要性。

2. 提问:

- “你觉得哪些物品是我们每天需要的?”(引导孩子们说出如交通卡等)

- “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别的用途?”(通过回忆和讨论,让孩子理解物品的功能)

3. 最后总结:这些物品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更方便的生活。

二、我最喜欢的物品——了解多样性

1. 询问孩子们:“你最喜欢的物品是什么,为什么?”

- 引导孩子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由,鼓励大胆表达。

2. 配对游戏:展示不同场景的图片(如商店、医院等),让幼儿把合适的物品与每个场景对应起来,并说明理由。

3. 小结:原来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物品,它们各具特色,使用场景也各不相同,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优惠和保障。

三、观察视频——比较与认识

1. 提问:

- “视频中展示的那种物品是什么?”(例如,银行卡)

- “它在什么地方可以使用?”

2. 进行总结:有些物品仅限于特定场所使用,而有些则可以广泛使用,说明其功能的重要性。

3. 然后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物品的使用方式是否相同?”

- 讨论不同的使用方法,如刷卡、插卡等。

4. 小组活动:幼儿两两一组,相互观察、比较所选的物品,并记录找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 汇报交流,老师将孩子们的发现记录在大表上,让大家看到多样的生活。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发现身边物品的功能和重要性,还能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比较能力,丰富他们的日常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