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课:探索声音的奇妙世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唱《快乐的小乐器》
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跳跃的乐器》,让学生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促进对音乐情感的初步理解和识别。
2. 通过学习三拍子的《快乐的小乐器》,学生将学会用欢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同时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理解音符与休止符的表现方式。
3.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音乐和节奏,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会用充满弹性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掌握其节奏。
2. 能够感受音乐情感,并通过动作响应乐曲变化,体验音乐的节拍。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响设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学生在《小小舞者》的节奏中做律动,提前进入音乐的氛围。
二、新课学习
1. 课堂引入
- 老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派对,有哪些新朋友来参加呢?(引出“乐器”)
- 老师:你们觉得这些乐器在想着什么呢?它们想和我们一起玩吗?
2. 欣赏音乐
- 老师播放小提琴曲《跳跃的乐器》,引导学生感受乐器的旋律。
- A:老师模仿乐器的动作,随音乐律动。
- B:老师与学生一起舞动身体,感受乐曲的节奏。
- 老师:听完这段音乐,你们觉得这首曲子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呢?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3. 学习新歌《快乐的小乐器》
- 老师:在你们的参与下,这场派对变得更加热闹了!现在请大家注意,这位小乐器的朋友要为大家带来一首动人的歌曲。
- (1) 导入歌曲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
- (2) 老师示范歌词,将其与音乐结合。
- (3) 学生跟随节拍用肢体动作表达三拍子的节奏。
- (4) 学生尝试用“呜呜”声和钢琴伴奏一起哼唱旋律。
- (5) 学生学习关键的休止符和连音线,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 (6) 学生轻声演唱,注意旋律中的细节,使其更加精致。
4. 巩固歌曲
- 通过身体打击乐器,体验歌曲的节奏。
- 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律动编创,并在伴奏中演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多发现美的声音和旋律。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边唱边跳着走出教室,满怀期待迎接下次的音乐探索。
标题:探索声音的奇妙世界:一年级音乐课
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雷声与雨声》,活动类课程《声音的探索之旅》,创作属于自己的声音作品。
教学目标:
2. 促进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创造独特的声音。
3. 学会并演唱歌曲《雷声与雨声》。
教学要求:
1.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声音的感知与模仿能力。
2.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非传统材料进行声音创作。
3. 能流畅地反复演唱《雷声与雨声》。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虽然学生可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较为熟悉,但缺乏深层的声音联想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需通过教学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声音的联想与表达能力,为更深入的声音探索打下基础。
教学教具:
1.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自然与生活声音。
2. 收集的自然声音录音带或CD。
3. 各种可用于声音制作的日常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中进入教室,聆听与自然相关的声音(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然音效,与之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参与到声音的探寻中)。
二、声音的探索之旅
1. 教师通过设谜的形式,激励学生仔细聆听周围的声音(例:谜面:敏感又灵巧,紧紧贴在身边,左右倾斜,把声音捡到每一边;谜底:耳朵)。
2. 启发学生分享刚才进教室时聆听到的各种声音。
师:大家想知道大自然的声音吗?
生:想听!
师:那么,打开这趟神奇的“声音列车”,一起去探险吧!(通过多媒体展示列车和大自然的声音)。
三、歌曲《雷声与雨声》
1. 在声响的引导下,教师带领学生想象雷雨的场景。
师:咔嚓,雷声来了,快躲进小屋吧!(播放与雨声相关的多媒体)。
师:雨声各有不同,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声音的大小有区别。
师:现在我们来演唱一首讲述雨声的歌曲——《雷声与雨声》。
2.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习,强调根据不同声响调整唱法。
3. 师生齐唱,感受歌曲的情感。
四、创造我的声音
1. 师生讨论环节,学生围坐一圈,分享身边有哪些能够制作声音的物品。
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有趣的声音,你们能用这些物品创造声音吗?
生:我来试试!
2. 学生们尝试用几种声音组合成简单的故事情节,例如:开门声,脚步声,喝水声,重现一个放学回家的场景。
3. 演绎故事,是学生们用音乐创作的结果,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自由表达。
小结:
观察声音世界,你会发现生活的无限奇妙。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在声音的世界中遨游,期待在下次课上再次探讨更多的音乐与声音之美!
组织下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