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制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制作(3篇)

更新时间:2025-02-02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课件,涵盖了重点知识点、教学目标以及丰富的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
第1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制作
拓展

标题:三年级数学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容:

教学主题:

学习三位数的加法运算,特别是连续进位加法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三位数的加法法则,能够独立进行万以内的连续进位加法运算。

2. 通过探索与练习,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流程,并培养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注意力和细致性,使其在计算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提高计算准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运用加法法则进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难点:理解和把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复习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76 + 84,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进行自主练习。之后,教师提问:你们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二、探索新知识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例如:

1. 列算式:

提问学生:某种湿地的植物与动物种类总共有多少?该如何列出算式?例如:445 + 298 = ? 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这一算式与之前的两位数计算有什么不同。总结:445 + 298 是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法,而76 + 84 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今天的学习重点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师在黑板上标注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竖式计算的方式。

2. 口算:

提问:在正式进行竖式计算前,有同学可以尝试口算吗?鼓励学生讨论各自的思路,集体交流得出的结果。比如,对于298,可以近似为300,首先算出445 + 300 = 745,再减去2,得出74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是445 + 243,是否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口算呢?

3. 笔算:

学生们尝试使用竖式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位数的对齐和进位的处理。在计算每一位的过程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个位相加的时候,有什么结果?如果超过十,该怎样处理?

4. 思考与总结:

在完成一次完整的计算后,提问学生: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两种不同的情况(进位和不进位)的联系如何?

5. 验算:

引导学生分享如何通过验算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方法验证加法的结果?学生们可能会提到交换加数的位置,教师再演示一遍验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参与讨论其中的困难与收获。

2. 结合“练习八”第1题,学生独立作答,教师指名讲解,并实时纠正。

3. 在进行“练习八”第2题时,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详细的竖式计算。

4. 最后,通过“练习八”第9题来巩固所学,确保每名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一内容。

四、课堂总结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处理时需注意的细节。

五、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并设计一些相关题目,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制作
拓展

标题: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教学内容:

周边环境与交通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有关距离和时间的信息。

2. 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交通情况与数学问题结合,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提取和理解周边环境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

将实际情况与数学运算相结合,解决实际的路程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数学知识,提问如下:

- 634-298+215

- 760-(342+119)

- 500+(334-156)

【情境探究】

通过一张城市的交通图,展示主要道路和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分组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从交通图中找出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各组需要独立研究,并在小组内进行意见交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三、实践应用

带领学生实践测量学校到附近公园的路程,记录步行所需的时间。讨论不同的交通方式对时间的影响,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能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吗?

- 评选出最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鼓励大家在学习中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

本节课通过实际测量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够继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第3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制作
拓展

标题:如何在文具店进行有效沟通

教学目标

1. 理解在购买文具时应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清楚地表达想要购买的文具种类和数量。

2. 学会与售货员进行有效的对话,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对。

3. 培养学生在交流时应具备的礼貌和耐心,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明白文具购买中的礼貌用语,并能恰当地使用。

2. 在角色扮演中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教学难点

当面临购买时的突发情况(例如商品瑕疵、价格问题等)时,能够镇定应对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课前准备

1.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文具店观察别人购买文具的过程,或与家长一起实际购买文具,体验购买的乐趣。

2. 每位学生准备一两件文具,并在上面附上价格标签。

3. 提供一些用纸制作的“假钱”,以作为课堂中模拟交易的工具。

4. 设置一个简易的文具销售台,便于学生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文具店买文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验一下买文具的乐趣!”(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想象购买文具的场景)

1. “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购买文具时会说些什么呢?售货员又会如何回复他们?”

2. 邀请几位同学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角色扮演,并观察互动过程。

二、学生练习,合作学习

1. 利用自己带来的文具,分组进行角色互换,一人扮演顾客,另一人扮演售货员,进行一次完整的购买对话。

2. 指名几组展示他们的对话,进行全班评价,鼓励积极发言。

三、深度训练,解析问题

1. 教师模拟售货员与顾客的对话,设置情境。例如:“这支圆珠笔很好用,但怎么会突然不写了呢?”

2. 让同学们讨论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比如可以要求退换货或者询问售货员的建议。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价格与实际不符、商品与描述不符等,并探索应对策略。

4. 小组讨论并表演选择的情况,增强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延伸

1.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购买所需的文具,还掌握了在遇到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回家后,希望大家能帮爸爸妈妈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附板书设计:

文具购买

顾客与售货员

沟通礼貌与问题处理技巧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到如何在文具店购买物品,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与社交技巧,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