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P72与P73的练习题1、2、3。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秋游”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掌握两位数除数和一位数商的除法计算方法,特别是调商技巧,能够独立进行笔算。
2. 通过清晰地交流调商步骤,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帮助他们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精神和细致计算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韧性。
教学重点:
掌握“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与调商。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并在具体问题中合理进行调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展示127÷41和907÷49,让学生与同伴讨论试商的方法及计算过程。首先请大家口头回答这两题的试商结果,并分享计算思路。随后,老师引导重温试商的策略和技巧。
二、合作探究
1. 信息收集
观察书本P72里“秋游”的情境图,了解每辆小客车和大客车的乘坐人数限制,以及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的人数。
2. 问题讨论:
- 问题一:三年级学生搭乘小客车,所需车辆数是多少?
(1)独立完成计算,并尝试进行试商。
(2)小组内共享与讨论:
- 你的计算过程是什么?
- 在试商过程中是否遇到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 如果以24为“四舍”进行试商,商是多少?计算后发现24×9=216>192,你的发现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应如何调整?
- 为什么商的结果会偏大?能否指出关键步骤需注意的地方?
- 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结论:在“四舍”的情况下,商可能有偏差,因此必须进行调商。
- 问题二:四年级学生搭乘大客车,所需车辆数又是多少?
(1)独立完成计算,与同伴讨论如何进行试商。
(2)交换看法:
- 你的计算思路是什么?
- 在试商时遇到了哪些疑惑?解决方法是什么?
- 如果将46定为“五入”进行试商,得到的商是?余数又是?这是否合适,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为什么这个商会偏小?关键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 总结:在“五入”的情况下,商也可能有偏差,因此还需进行调整。
3. 总结环节
反思试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分享解决思路和经验,与同伴互相学习。
三、巩固与拓展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分享彼此的计算过程,探讨如何得出准确的商。
2. 讨论何时商为一位数,何时为两位数。
3. 分享个人理解,讨论商的大小如何受试商方式的影响,并探究在哪些情况下商可能偏小或偏大,然后进行对应的计算实践。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核心概念,还增强了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围绕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8页的《秋游》内容展开,主要关注于两位数除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发展数感以及系统整理相关的数学知识,为他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及其四则运算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并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真实情境和动手操作体验除法的步骤,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难点:
掌握试商与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校过去的活动,特别是秋游的经历,使用图片帮助学生重温那一天的快乐时光。让学生了解到参与活动的同学人数和乘车方案,提高课堂参与感。
二、情境创设,探索新知识
1. 教师展示图表,说明秋游当天共有144名学生,提醒学生对旅游公司提供的交通工具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收集信息并思考出更合理的乘车方案。
2. 学生独立进行乘车方案的计算,鼓励同桌间相互讨论他们的解决思路与计算方法。
3.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学生讨论,聆听不同的思考过程。
4. 第一个方案是全体乘坐小客车,学生进行列式计算(144÷24=),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计算并分享过程。
5. 第二个方案是全体乘坐大客车(144÷36=),同样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并交流他们的解决思路与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让学生帮助红星小学288名学生解决乘车问题,安排大客车数量。
2. 完成若干除法计算题,鼓励学生讨论试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其原因。
3. 进行能力提升练习,假如144名学生需同时乘坐大客车和小客车,探讨可能的安排方案。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以及在解决问题中所获得的经验。
五、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计算练习,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思考,寻找实际应用机会。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体验“调整商”的过程。
2. 学会进行两位数除法计算,并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 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调整商”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准备:
课程主题图、计算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个愉快的秋天,某学校计划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四(1)班共有41位同学,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带一顶红色帽子以便于辨识。超市内的红色帽子价格分别为8元、9元和10元,而班级预算为400元。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老师制定合适的购买计划。
二、建立模型:
1. 学生们聚集在操场与老师分享购买方案。通过情境图,学生们开始讨论与除法相关的数学问题。
(1) 先讨论已经掌握的已知信息。
(2)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小组间进行方案探讨和比较,讨论如何进行初步估算。
2. 全班参与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除数“34”为例,将其大致看作“30”,并尝试估算商的大小,发现初商“9”偏大,需调整为“8”,讨论这一调整的理由。
3.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商的估算?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发现的技巧与策略。
4. 提出问题:如果积的结果过大,意味着什么?请各组同学用自己的话阐释商的确定方式。
5. 在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讨论如果积小了又意味着什么,探索其原因。
6.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式,再进行准确的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 理解并掌握调整商的概念。
2. 完成“试一试”练习:
- 第1题:请学生描述商大小的变化情况。
- 第2题:观察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如果五年级的学生需要乘坐大客车,将需要多少辆?
3. 完成“练一练”。可以增加一些与秋游相关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总结本课:
通过实践活动,强调调整商的重要性,回顾师生间的互动讨论,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与秋游相关的其他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前一次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体验“调整商”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除数视为整十数来估算,但在准确计算时,商的变化需重点讨论。我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商为什么会变大或变小”,以便在掌握调整商的技巧后,能灵活应用于各种问题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