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享糖果与小棒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分配物品的多种方法,探索合理的分配方式。
2. 学习使用表格记录分享过程,培养学生进行适当估算并选择最优策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分配的多样性,并学习在估算的基础上优化分配的过程。
教具准备:
小圆片、小棒、记录表(每组一份),豆子包(每桌一份)
一、分享糖果
(1)情境导入,引入话题
教师提问:小明家的五个小朋友来做客,他想把20块糖均匀分给他们,大家觉得应该如何进行最公平的分配呢?
(学生活动: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平均分配这个概念。)
(2)动手实践,交流分享
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5个小圆片代表小朋友,用小棒代替糖果。请大家先动手尝试分一分,并将分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教师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了解不同的分配方式。)
教师鼓励填写完成的表格并贴到黑板上,若有相同的方法则在其下方标记对号,以便对比与补充。
班级进行交流:
教师邀请表格的作者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配过程,说明每人分到多少糖果,以及分配方法。
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强调关注分的次数,让学生认识到分得越快意味着思考的效率越高。
(3)总结归纳,评价引导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配方法,相信小明一定很高兴。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
(针对不同选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原因,促进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二、分享小棒
(1)估算数量,讨论方法
教师:刚刚我们解决了小明的糖果分配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分配小棒。我手上有10根小棒,请同学们估算我另外一只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对数量的估计会有所不同,但大致范围会集中在30到60之间。)
教师接着提问,若将50根小棒平均分在5个口袋,应该怎么分配?
(许多学生会很快认出5和50的关系,得出每个口袋装10根小棒的结果。)
教师继续探讨,如果只有4个口袋,怎样分配?请大家再次进行估算。
(2)小组活动、促进能力
请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将50根小棒平均分配到4个口袋里。此时需要每个小组安排分工(记录、发言、分配、监督),然后一起讨论、边分配边记录每个人分了多少根,有多少剩余等过程。
教师巡视,观察每个小组的分配情况,并提供适时的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改进
请各小组分别汇报分配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对所用的表格进行观察与思考,鼓励其分享不同的分配方法。在汇报时,教师需探问为何选择该分配方式,以促进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教师总结:在分配中,有时能一次性分完,有时需要留有余数。如果让你们重新分配这50根小棒,你会怎么做?是否会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求更快分配?
三、数学游戏
1. 阅读37页游戏内容,了解并讨论游戏规则。
2. 教师和一名同学进行示范,展示游戏的进行。
3. 同桌为一组开始合作,每次操作时需描述抓取的豆子数量及分配的情况。
四、总结延伸
1.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大家学到了什么?
2. 课后作业:考虑一下如何将100根小棒快速分配给4个人,设计出合理的分配方法。
新标题: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享糖果的乐趣》课件
新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与参与活动,体验分糖果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2. 培养用图表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初步技巧。
3. 在小组合作中建立团队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分享糖果”进行,是第四单元“分享与除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此之前已掌握简单的平均分技术,此时通过“将20块糖果分给5个小朋友”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扩展他们对分配方法的理解,并通过记录分享的过程,为后续处理更大数字的分配建立基础。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平均分的策略,还能够具体运用乘法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将30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别由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组成。)
活动一:认识小组人数
首先,让每个小组以数学问题的方式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例如,“我所在的小组如果每人分3个糖果,一共需要多少块糖果?”其他同学根据问题猜测人数。通过这样的互动,大家可以复习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并讨论:“我们今天的分组是否平均,每一组应该有多少人呢?”
活动二:分糖果游戏
1. 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一包糖果,让学生猜测大概有多少块,并引入问题:“如果我们有20块糖果,用来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多少块呢?”
2. 动手分配
学生将5个圆片代表小朋友,用20根小棒模拟糖果的分配。引导学生先思考如何分配:每次分几块?需要分几次?同时,请他们在表格中记录下分配的过程。表格中,横列标示小朋友,纵列记录分配的步骤,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分配的过程。
3. 交流分享经验
糖果分配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鼓励不同的分配方式在黑板前展示。讨论各组的分法,强调较小的分配次数与减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用乘法口诀简化问题的有效性。
活动三:大数目的分配
1. 提出新问题
在成功完成20块糖果的分配后,教师引入更复杂的情况:“如果糖果数量增加到100块,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多少块呢?”引导学生与之前的数量进行比较,增强量感。
2. 小组合作分配
学生用100根小棒代表糖果,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分配的策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参与,强化协作意识。他们将依据记录表按步骤分配糖果,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
3. 小组汇报结果
各组汇报分配结果时,强调他们使用的特定分配策略,特别是能否利用乘法简化分配过程,并且探讨其原因。对每组的表现给予正面反馈,鼓励他们继续探究更优的方法。
4. 再次讨论与调整
让每组六个小朋友针对糖果分配策略进行反思,询问是否能够改进原有方案,进一步磨练他们的思维与协作能力。
活动四:灵活搭乘方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更实际的问题:计划50位小朋友的郊游,探讨用有不同人数限制的车辆时,怎样安排最合理。这个活动不仅锻炼数学能力,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题: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享零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享零食”是第四单元“分享与除法”的第三课。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如何分配较多的物品。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简单的平均分经验,比如“将16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本课通过“将2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朋友”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分配的多种可能性和合理性。学生需要记录下分配过程,以便为接下来的更多物品分配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较多物品进行平均分配的实际操作,了解分配方法的多样性。
2. 体验用表格记录分享过程,从中培养初步的“试商”经验。
3. 在小组活动中合作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对大量物品进行平均分配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活动,在实践与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概念
1.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什么是平均分,并通过实际例子“将10块糖果分给5个小朋友”进行引导。
2. 提出猜测问题:如果用12根小棒排成几组,可能会有什么形状?
二、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个生日派对的故事:若干小朋友聚在一起分享乐乐的生日零食,但对如何平分巧克力感到困惑,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零食,询问他们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分享这些食物。
三、动手实践,共同探讨
1. 教师讲解记录分配的表格,示范如何通过表格记录每位学生所获得的数量。
2. 学生利用提供的圆片代表朋友和巧克力图样进行分配,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最佳分配方法。
3.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分配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对于不同分配方式的看法。
四、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40根小棒”的练习,通过分工合作商定平分的方法并记录,最后汇报讨论各组使用的策略和遇到的问题。
五、数学游戏,延续学习
教师设定游戏规则,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与同学或家长进行分享零食的游戏,以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六、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享他们在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将合作和逻辑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1. 登录生活中,寻找一些可分享的物品,并记录分配过程。
2. 回家与家长共同进行分享零食游戏,设定不同规则。
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和实际操作,帮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分配和除法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