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一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掌握比大小的技巧

一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掌握比大小的技巧(3篇)

更新时间:2025-01-14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课件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
第1篇:一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掌握比大小的技巧
拓展
教学主题:探索数字与大小的奥秘 教学内容概览: 专题任务:比较数量与大小 教学目标: 1. 通过参与数数和比较的活动,使学生理解数量的不同和比较的方法。 2. 学习并掌握符号“>”、“<”、“=”的意义及其书写方式,培养使用符号进行比较的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与实用性。 教学重点: - 符号的认识与使用 - 数量比较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 正确运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准备工作: - 教学幻灯片 - 动物头像模型 - 数字牌(1-5) - 其他辅助教具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复习与引导 1. 复习:请同学们说出上节课学习的数字,并指名分享在我们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品。 2. 操作:老师口述数字,学生用小棒构建相应的图形,并在草稿本上记录所用的小棒数量。 3. 书写: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他们所组成的数字。 第二部分:新知探讨 1. 观察图画,引导学生回答。 - 问题:图中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 - 指导:将猴子与水果相对摆放,方便学生直接观察数量。 - 提问:猴子和桃子哪个多?能否用简单的句子表达? 2. 讲解符号: - 通过实例说明3=3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的使用。 3. 学习比较: - 类似地教授“3>2”和“3<4”的使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 - 让学生主动比较各种水果,鼓励他们用清晰的句子表达比较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表示。 4. 实践应用: - 通过展示实物图(例如兔子和胡萝卜),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比如"兔子是否有足够的胡萝卜?" 第三部分:巩固与练习 1. 基础练习: - 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的第1题。鼓励学生说出谁比谁多(少)以及对应的数字比较。 2. 深化练习: - 继续完成第21页和第22页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与符号的关系,例如如何具体定位符号的搭配。 3. 开放性作业: - 利用学具及数字符号进行自由组合,鼓励创造性表达。 第四部分:总结与测评 - 完成课程特训,老师将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符号与数量比较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 “3=3” - “3>2” - “3<4” - “4>2” - “2<3”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量和大小的比较,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普遍性和趣味性。
第2篇:一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掌握比大小的技巧
拓展
新课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比较数字的大小》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符号“>”、“<”和“=”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符号。 2. 让学生能够通过“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来比较5以内的数字,从而提升他们的符号敏感度。 3.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发展学生基本的判断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学生能够明确理解“>”、“<”和“=”这几种符号的具体意义,并能够通过“大于、小于、等于”的表达方式,对5以内的数字进行准确比较,并形成抽象的符号思维。 教学准备: - 投影仪 - 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的实物或图片 - 数字卡片(1-5) - 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 (1)学生认读1到5的数字,强化数字认知。 - (2)进行数字排序:教师在黑板上随机写出3、1、5、2、4,学生们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重新排列。 二、探索新知识 - (1)观察主题图并讨论:教师讲述小猴子在山上游玩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引导学生猜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回答。 - (2)介绍“>”、“<”和“=”符号: - 教学“=”符号:展示猴子与桃子的数量对比,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展示其关系,当数量相等时,标记为“3=3”,解释等号的含义,鼓励学生分享其他相等的例子。 - 教学“>”符号:用猴子和香蕉进行对比,教师演示出猴子的数量大于香蕉,以“3>2”的形式标记,帮助学生记忆“开口大,朝大数”的口诀。 - 教学“<”符号:同样用猴子与梨进行比较,显示“3<4”的关系,提醒学生记住“尖头小,对小数”的记忆方法。 - (3)观察与讨论:请学生观察这三种符号的不同,进行小组讨论,老师总结出简单的助记口诀,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更多数字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知识 - (1)在教科书第18页进行“实际演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完成任务,围绕灯笼的数量来判断谁多谁少。 - (2)进行“小组比拼”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鼓励他们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谁的数量更多,并以此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较的概念,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第3篇:一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掌握比大小的技巧
拓展

标题: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数字的比较与排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主动了解和体验数字之间的比较技巧。

2. 让学生熟悉数字“<”、“>”和“=”的含义,理解这些符号的正确读法及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使用“比谁大”、“比谁小”和“相等”来描述1到5之间数字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

4. 在学习符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分类和一一对应的理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掌握符号“>”、“<”和“=”,理解这些符号表达的比较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练习比较数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符号“>”、“<”来表示数值的比较结果。

教学准备:

制作精美的课件、相关教学道具(例如数字卡片1-5、比较符号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1. 课件展示:水果与小动物的图画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中有什么?请数一数小猴子和水果的数量。

2. 学生反馈

学生:小猴有多少,水果又有多少。比如,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2根香蕉。

3. 动手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用学习工具摆出图中的元素,询问:怎样的摆放方式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讨论一下每只猴子需要多少水果,总结出可能出现的情况。

二、探讨新知识,解决疑虑

1. 理解“=”符号

教师提问:小猴子们都吃了什么水果?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发现数量相等的概念。

教师展示“3=3”,并讲解等号的含义及其读音。

2. 学习“>”符号

教师继续问小猴子接下来应该吃什么水果,借此让学生观察小猴和香蕉的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4大于3,并解释如何用符号表示。

教师借助手势教学,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的特征。

3. 学习“<”符号

同样的方式引入小猴与梨的比较,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小于号的含义。

4. 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例,帮助他们总结出关于符号比较的顺口溜。

三、练习与拓展

1. 实操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比较其他动物的数量,并进行记录。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看谁能正确判断数字的关系。

2. 复习巩固

重申大于号与小于号的使用规则,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表述所学的比较规则。

四、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询问学生收获了什么,是否对数字的比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品,记录下哪些东西可以进行比较,标明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并准备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掌握数字的比较技能,还能通过实际观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体会数学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