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特别是在运算顺序上的应用,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2. 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题目的能力,强化书写规范和计算细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熟知四则运算中的括号使用及其对运算顺序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想象一个快乐的家庭,一周的辛劳后,周末出游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比如,今天玲玲和爸爸妈妈来到游乐场,成人票是24元,而儿童票仅需一半的价格。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门票费用。同桌之间分享各自的解答思路。
汇报环节:教师将学生的解答方式记录在白板上。
- 方法一:计算成人票的费用,通过24元的两倍,再加上儿童票的费用,计算出总花费。
- 方法二:使用不同的乘除方法进行计算,比较两者的异同。
共同讨论:结合学生的不同解法,探讨这两个计算过程中没有使用括号,但包含了加减与乘除的计算特点,强调运算顺序的理解。
2. 新课教学:
- 通过展示几个计算题,引导学生首先读出运算顺序,再开始计算。例如,120-144÷18+35和(58+37)÷(64-45)。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框线图形象化地展示运算顺序,帮助学生理解先后关系。
3. 教学实例:
- 讲解例题1时,将144重写为36×4,引导学生判断运算顺序,讨论乘除法的先后执行。全班一起参与,进行板书演练并进行集体校对。
4. 继续探索:
- 例题2引入时,将准备题中的45转换为9×5,鼓励学生比较本题与之前的不同之处,分析运算顺序。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评价自己的解答,随机抽取学生汇报。
5. 练习时间:
- 提出一道综合性题目,15-15×(94+54÷9),鼓励学生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利用投影呈现典型错误示例,帮助学生总结计算时常见的问题并给予正面的反馈。
6. 师生总结:
在课堂总结环节,强调学习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灵活运用括号,确保运算顺序正确。
巩固练习:
- 利用投影机展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明确构建计算表达式的思路,全班一起分析可以同时计算的部分,鼓励学生分享思考过程并检讨错误。
- 最后,布置课本中相关的练习题,学生逐题逐项审核计算步骤。强调在后续的学习中,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从每一次的计算中寻求默契与准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能更好地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中的括号使用,提高计算能力,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自信与从容。
标题:探索与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括号使用
内容:
本节课让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中,不仅理解括号的作用,还能够深入探讨算式的计算顺序,以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实践和互动中理解在包含括号的算式中,优先计算括号内的内容的重要性。
2. 通过小组讨论与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增强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 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
准备相关的课件及学习工具。
教学设计:
一、启发式复习
1. 进行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例如:100-0=、0×100=等。
2. 讨论算式的运算顺序。
(1)对算式80-42+12480÷60×2进行分解,询问学生如何排序。
(2)归纳总结: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顺序。
(3)在介绍含有括号的算式时,强调计算步骤:首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处理外部运算。
二、深入探究新课
1. 展示算式96÷12+4×2,组织小组探讨计算顺序。
2.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记录关键步骤。
3. 转换算式为96÷(12+4)×2,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括号的必要性,重点强调在有括号的情况下,计算步骤的变化。
三、加强理解中括号的应用
1. 介绍中括号“[]”的概念,并讨论算式96÷[(12+4)×2]的计算顺序。
2.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一算式,教师巡视时给予指导。
3. 请学生在黑板上分享计算过程,明确各种括号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四、巩固与练习
1. 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相关练习。
2. 提供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一个池塘篱笆材料的需求。要求学生列出完整的计算流程,并进行讨论。
五、拓展与总结
1. 随堂练习,根据不同的运算顺序,在给定算式中添加合适的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 - 400 ÷ 25 先减后乘后除。
(2)32×800 - 400 ÷ 25 先除后减后乘。
2. 课堂总结,回顾括号在运算中的核心作用,确保每位学生掌握其计算顺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括号在四则运算中作用的理解,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