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探索十几减9的奥秘: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关的减法算式。
2.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讨,探索多种解决方法,培养其创新思维及适应能力。
3. 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合作,大胆探索减法的多样性,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以及相应的数学玩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展示问题。
以“猴子卖桃”为引入,假设小猴子原有13个桃子,小兔子购买了9个。
提出问题:小兔子买走9个桃子后,还剩几个桃子?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
引导:让我们来想一想,小猴子原本有的桃子,经过销售后,还剩下多少呢?
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索,理解方法。
1. 提问:想要知道13-9的结果,我们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借助课上提供的学具,四人一组进行探讨。
2. 各小组分享探讨的结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代表展示他们的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讨论。
- 有的同学用圆片逐个减少9个,有的则采用分组减法的方式:
- 从10个中减去9个再加剩余的部分。
- 也有同学通过观察发现9加4等于13,从而推导出结果。
3. 教师积极引导,表扬同学们的创意,询问他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及原因。
4. 试试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下算式:
- 12-9= 16-9=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 进行“想想做做”练习。看图后,用你擅长的算法解决15-9=和17-9=两个算式。
2. 合作对比练习,讨论上下两题的关系。例如,观察到9+2=11,是什么关系呢?初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加法与减法的互逆性。
3. 进行口算比赛,回答书本第2页第5题的内容,看谁能最快答出答案。
4. 对第5题中的算式进行整理,找出规律,分类排列:
- 11-9= 14-9= 17-9=
- 12-9= 15-9= 18-9=
- 13-9= 16-9= 19-9=
5. 通过引导观察,帮助学生感知十几减几的规律与技巧,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标题:小学数学课程探讨:《减法中的精彩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通过真实情境的设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掌握如何有效地进行十几减9的运算,特别是退位减法的使用。
2. 通过动手、观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3.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理解多样的解题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逻辑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教具,包括教学挂图和数学 manipulatives(操作性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幅画面:一只小白兔在猴妈妈的水果店挑选桃子。
小白兔兴奋地对猴妈妈说:“我想买9个桃子!”接着,教师提问:“从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图中的内容,最后引入问题:“如果猴妈妈有13个桃子,卖出9个,那她还剩多少呢?”全班一起思考,鼓励学生归纳出使用减法的想法,挂牌书写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你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并通过带有形状的小棒或圆片进行实物操作,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掘多种计算方法,可能包括:
1. 一个个减去
2. 从10开始减,结合剩余的数
3. 拆分法:先处理某一部分再处理剩余部分
4. 加法思维:如何通过反向思维来找出结果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法与同桌分享,促进互动与合作。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分析题意,之后讲述自己的计算过程。
2. 完成第3题,帮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加与减”的关系,通过操作进行思考,不强求统一解法。
3. 进行一项有趣的游戏:小蚂蚁推木块,学生计算几个具体的减法题,迅速得出结果,帮助巩固记忆。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收获,最终形成共识:“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汇总不同的计算策略,让学生更明确各自的方法。
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减法运用到生活中,比如计算买水果、分享零食等实际情境,增强他们的数学感知与应用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