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如何测量桌子的长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如何测量桌子的长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3篇)

更新时间:2025-01-25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课件,内容涵盖了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第1篇:如何测量桌子的长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拓展

教学主题:探寻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 通过使用多种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理解长度统一的重要性。

2. 理解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识别。

3. 学会对较小的物体进行长度估算,并能够熟练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内容分析:

- 教学重点:使用刻度尺的测量技巧。

- 教学难点:掌握刻度尺的读数与使用。

教学准备:

- 电子白板

- 各种长度的木棍、铅笔及其他物体

- 刻度尺和卷尺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中,有许多熟悉的物品,比如讲台和课桌。今天,我们的讲台和课桌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有多长,我们可以帮助它们吗?

(播放录音)

讲台:大家好!我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长,能不能请你们来测量一下呢?

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的长度,亲爱的同学们,快来帮忙吧!

二、新知识教学

1. 物体长度的探索

- 预估活动:

老师:在估计之前,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和课桌的长度,大家谁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估计)

- 实际测量:

老师:除了用手比划,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测量它们的长度?

(学生可能提到使用其他物品进行测量)

- 讨论交流:

老师总结:大家采用了不同的工具,长度的标准也随之变化,这样的测量方式确实有些复杂。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测量的结果更一致呢?

学生答:可以使用规则的工具,比如尺子!

2. 学习尺子及厘米的概念

- 让学生打开刻度尺,大家一起了解它的结构。

老师:刻度尺的10个小格合起来便是1厘米,这样每次都可以清晰地知道长度的间隔。请大家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与1厘米的长度相近。

(比如:指甲盖、铅笔的末端等)

3. 实际测量活动

- 老师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首先找到0的位置,再让另一端对齐刻度,然后读出对应的数字。

- 老师提问:如果长度不恰好是整厘米,怎么办?

学生答:我们可以读出最接近的整厘米数。

4. 动手实践:

-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分享各自的测量成果。

三、完成练习

1. 完成第一题:先估计,再进行实际测量。

2. 加入趣味题目,例如描绘蚂蚁搬豆的场景,探讨长度。

3. 提供自主完成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与测量。

四、课程总结

老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哪些知识呢?

- 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分享发现的乐趣。

- 鼓励学生谈论所用的测量工具,老师及时进行补充和分享。

最后,组织学生自由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请部分同学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增强课堂互动和学习氛围。

第2篇:如何测量桌子的长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拓展

学习目标】

1. 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使用统一单位进行测量的意识。

2.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技巧,鼓励他们树立准确估测的意识。

3. 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每天都在和一个忠实的伙伴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我们的课桌有多长”的问题。(在黑板上书写课题)

二、探索新知识

提问: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呢?

1. 估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直觉来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运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比划一下,估计结果后请举手分享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长度的初步感知,同时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

2. 实际测量:你能想到什么具体的测量方法来确定课桌的长度吗?请同桌讨论一下,决定用什么工具来一起量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合作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质疑:为什么不同人的测量结果会有所不同呢?同样的桌子会有多种不同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我们发现,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就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要使用同样的工具,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那么在生活中,大家通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测量工具的重要性,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 学习尺子的使用。

(1)老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尺子,除了手上的尺子,还有这些其他的尺子。我们学校课堂上常用的尺子就是这种学生尺。(展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与探索: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尺,上面有什么标识?

通过学生的发现,介绍刻度线、字母“cm”的含义,以及长度单位“厘米”的定义。(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大家在尺子上找到了“0”吗?它代表了什么呢?尺子上的数字又意味着什么?请找到尺子上标注的“0至1”这一刻度,这段长度是多少厘米?

(4)在理解了厘米的概念基础上,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长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帮助学生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让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

(5)识别长度。

①数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从3到7之间有几厘米?

②猜一猜,5到6、9到10、0到2、0到6之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厘米”这一单位的概念,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③用手势表示:4厘米、7厘米、10厘米,分别是多长?请与同桌分享你的测量成果。

4. 进行物体测量。

(1)请同学们取出统一的物体(例如,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应为整数),小组讨论尝试测量其长度,并分享结果。当发现结果不一致时,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让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整理出经验:测量物体时,要将一端对准零刻度线,再读取另一端的刻度数,这就是它的长度。

(2)接下来,我们再测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遇到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该如何读出这个长度。

学生们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更近?大约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从不同工具到同一种工具的测量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理解测量的本质,从实践中探索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 请估算一下这些物体大约有多长?(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 让几位同学分别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注意测量的准确方法。

3. 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的1-3题,先估计长度,然后进行测量。

四、总结与反思。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收获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感想吗?

第3篇:如何测量桌子的长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拓展

新标题:用心测量:探寻桌子长度的奥秘

一年级数学课程中,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探究,帮助学生了解物体的长度测量,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北师版数学教材的第14到15页进行,着重于“桌子有多长”这个问题展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体验使用不同工具来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认识到实际生活中测量方式的丰富性,并初步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并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其具体应用,培养估测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训练学生使用刻度尺进行物体长度测量。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其初步的估测能力,并学会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以及体会到“1厘米”在不同场景中的实际意义。

养成教育训练点: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观察能力,并在动手操作中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从而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交流与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流程:

1. 情景导入

我们将通过小熊的故事来引入问题,小熊希望朋友们帮助他测量桌子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探究

- 学生们首先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测量桌子的长度,接着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测量结果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工具。

- 学习尺子的构造,认识“0”、“1”等数字及其对应位置,并理解刻度线的意义。

- 寻找实际生活中的“1厘米”物体,例如大拇指指甲宽度等,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

3. 测量实践

- 学生们用尺子自己测量身边的小物体,比如铅笔,注意如何将物体放置在尺子的零刻度线处。如果没有零刻度,如何进行测量。

- 强调在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教会学生如何克服这些难点。

4. 实践练习

小熊在课堂上进行测量活动,学生们主动参与,挥动手中的尺子,互相帮助。

5. 课堂总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测量了桌子的长度,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中的收获与感悟。

板书设计:

- 桌子有多长

- 尺子及其应用 - “cm”与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在“桌子有多长”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不仅仅是动手操作,更需要通过充分的实践来深化。反思中,我发现课堂节奏需要更加流畅,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必须更为突出。今后我应该在课前准备更多的直观材料,给予孩子们更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而不是仅仅通过观察。

总结来说,这节课虽有不足之处,但通过小熊的故事引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际测量体验,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动手中学习到知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共同提升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