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题: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探寻废物回收的奥秘
新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日常情境中理解“多与少”的关系,并思考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通过操作与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列式计算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方案,从而理解“多与少”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老师:大家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废弃物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吗?能否通过图示来表达你们的看法?
(展示“废品回收”情境图,鼓励学生观察和讨论。)
二、互动讨论
1. 请同学们分享废弃物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同学们在观察到多个同学所收集的废塑料后,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能否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
老师:大家讨论得很好,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发现和解决方法?你们具体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三、启发思考
1. 请大家逐个摆出小明收集的塑料瓶数量,并尝试列出计算式。
通过与其他数字进行比较,学生可以体会到变化的过程并将其记录下来。
2. 利用图示进行分类和运算练习。
四、实践与应用
1. 来做些计算吧。
小红折了52只星星,小英比她多折8只,小英折了多少只?
2. 在为希望小学捐赠图书活动中,一(1)班捐了50本书,一(2)班捐12本,这样一(2)班就与一(1)班捐了相同数量的书,一(2)班捐了多少本?
3. 计算练习:
50 + 24, 30 + 7, 60 - 15, 35 + 15, 80 - 5, 90 - 30, 10 + 25, 45 - 9。
4. 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写下对应的算式和答案。
(1)大象:我比小鹿高16厘米。
(2)小鹿:我的身高是70厘米。
(3)小兔:我比小鹿矮9厘米。
(4)熊猫:我再长3厘米就能和小鹿的身高一样。
五、总结与反思
最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谁来尝试一下告诉大家你们学到了什么,或者你们对这个主题有什么新的见解?
标题:探索回收与数学的奥秘
教学内容:
本课将基于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的第30至31页,重点讨论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回收废品来解决“多与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通过“多与少”问题的设置,深入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2. 在实践操作中,能够正确列出数学式并完成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生活中“多与少”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运用。
2. 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清晰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小棒
- 口算卡片
- 挂图
教学措施:
1.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2. 从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抽象出“多与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注意自己手中拿着的废电池,询问学生对此有什么了解,并解释废电池的危害。接着,引出废塑料瓶并讨论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废品,最终落实到“回收”这一环保措施上。
二、小组互动,积极探讨
教师将学生分组,鼓励他们观察图片中的回收场景,思考其中包含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以自由交流,提出如“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等问题。教师巡视,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用小棒等工具摆出数学式,如小林收集的物品数量及小青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展示两个盒子,分别含有不同数量的花生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式解答。
2. 利用一只千纸鹤的引入,学生分析并讨论与折纸数量相关的数学问题,深入理解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出示口算卡,深化练习。
4. 通过看图提问,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尝试写出算式并进行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讨论所学知识的应用以及自身的收获与不足,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