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掌握加减法的可靠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①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初步掌握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技巧,同时体验通过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乐趣。
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自我解决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探索中进行合作与交流。
③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验算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思路。
教具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示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加法的基本概念,给出简单的算式:例如 25+8=?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把加数调换,结果会是什么?
2. 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讨论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和计算方法。
二、情景带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去市场购物的经历?能不能分享一下具体的事情?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购物的经历)
师:很不错!今天我们将一起跟随小明去超市,看看他和妈妈买了什么。(展示课件)
请大家观察一下,小明的妈妈都买到了哪些东西?我们从中能发现什么数字的信息呢?
生1:我发现小明的妈妈花了135元买运动服。
生2:她还买了48元的运动鞋。
生3:我想知道这些东西总共花了多少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计算这两个数字的总和。
(在黑板上展示计算过程)
135 + 48 = 183 元
师:那么,计算的结果出来了,但我们如何验证这个结果的正确性呢?大家有什么好的主意?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可能采用的验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验算思路?
生1:我可以用183减去135,看看结果是否是48。
生2:除了减法,我还可以重新把135和48相加来验证。
生3:我试着用183减去48,看看剩下的是否是135。
师:各位同学的想法都很精彩!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加法的验算方法:
- 第一种方法是将加数顺序调换,然后再计算一次。
- 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则是通过将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来确认结果和另一个加数相等。
四、练习与应用:
1.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第27页,进行练习,尝试用竖式计算并验算你们的答案。
2. 学生完成后,教室内互相交流,分享使用的不同验算方法和经历。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还体会到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标题:小学数学探秘:加法验算的非凡旅程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数学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是在加法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如何验证计算结果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的验算,这节课将展开一段有趣的探索之旅。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加法验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互动与合作,激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思考,深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养成仔细核对、主动验算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引导入课
1. 引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们和家人去市场购物的经历吧!你见过哪些有趣的交易呢?
2. 信息提炼,问题引导
在展示一幅生动的购物场景图后,提出问题:通过这张图,你们能获取哪些关于购物的信息呢?有哪些数学问题可以问出来?
3.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个来计算,例如:“一身运动装备总共花了多少钱?”
板书计算步骤:135 + 48 = 183(元)
4. 结果验证,提出新课题
老师提问:“那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否准确呢?要如何核实我们的计算呢?”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加法验算的方法。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激发思考
老师:思考一下,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于验证计算结果?
2. 小组讨论,群策群力
请大家和组内同学分享你的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检验计算。
3. 全班交流,分享见解
哪组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小组讨论成果?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们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不同的思路,相互启发。
4. 总结反思,归纳方法
老师:同学们的讨论真是精彩,让我们总结一下,加法验算有哪些方式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次相加,或是用总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否一致。
三、巩固练习,提升技能
请大家计算以下题目,并试着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
746 + 219 =
637 + 268 =
84 + 307 =
512 + 394 =
四、课堂总结,情感交流
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对加法的理解有什么改变呢?
五、实践作业,延伸学习
请回家和家长一起参与购物,观察他们是如何处理支付的,并尝试用所学的验算方法来帮助他们确认交易的准确性。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了加法的验算,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真正的知识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