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细品文字之美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理解和评析课文所传递的核心观点。
2. 从课文的叙述方式和内容中汲取写作灵感。
3. 掌握细致品味语言的基本技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挑战
- 教学重点:理解和评价文中意见。
- 教学难点:如何将简单表达升华为优美的文字艺术。
三、教学策略
- 采用讨论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
四、课程安排
整体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简介
朱光潜,这位现代美学的杰出代表,生于安徽桐城,拥有丰富的学术经历。他的教育、创作与理论研究贯穿了中国近现代文艺发展的多个重要时期。其代表作《西方美学史》开创了中国学界美学研究的先河,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推崇。通过今天对《咬文嚼字》的学习,期望同学们能感受他的思想深度与艺术追求。
二. 概念解读
“咬文嚼字”是一种对文字的精细审视,它不仅指对语句的反复推敲,也隐含着对文学作品本质的深刻把握。通过对字句的严格审视,作者鼓励读者在写作过程中追求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进而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三. 课文分析
1. 第一层次分析:
- 通过对“这”和“是”的不同用法来探讨情感的表达。明确传达出思维的微妙差异,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选择对思想传递的重要性。
- 观察作者对不当用字的纠正,学习其通过对比法来增强论证力度。
- 强调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激励同学们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
2. 第二层次分析:
- 讨论文字细节对思想情感的影响,如何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的词语。
- 由具体案例探讨语言的变化如何伴随情感的波动,强调写作时的细腻入微。
3. 第三层次分析:
- 探索不同字眼在意境营造上的差异。通过“推”和“敲”的对比,深入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 借鉴钱钟书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理性分析文字的内在联系。
四. 课堂总结
汇总各部分内容,重申文字与情感息息相关的论点,强调在写作中保持敏感的语言意识,追求思想与表达的紧密结合是实现艺术完美的途径。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与提升
回顾上一节的核心写作特征,通过丰富的实例来增强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 意义联想的探讨
1. 分析语言的联想功能,理解正面与负面影响。
2. 深入探讨直指与联想的区别,明确二者在修辞上的不同表达方法。
三. 情绪映射与创作反思
1. 从具体的诗句出发,分析诗人所处环境与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理解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2. 讨论语言的灵活运用,如何避免“套板反应”,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新颖的表达方式。
四. 课程归纳
重申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明确写作目标是追求艺术的完美与语言的精练。
五. 创新练习
鼓励学生用活的语言造句,通过对词语的灵活运用,锻炼独特的表达能力。
六. 作业
安排课后练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记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与总结。
标题:高二语文课程探讨:深入理解语言之美
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语言中蕴藏的情感与思想,通过推敲文字把握更深层的内涵。
2. 学习如何运用语言的细致差别,通过实例认识文字的魅力。
3. 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精确度的重视,培养对语用规范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案例,深化对文字细腻之处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话题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情感理念。经典文学作品常能在简约的词句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激励人的思考。比如某天,《新民晚报》头版的一个标题:“论坛开讲‘福’临上海”。你认为,标题中哪个字最为引人注目?
学生可能会回答:“‘福’字。”
教师:没错,正是这个“福”字引发了我们的关注。这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福布斯论坛”这个重要会议,还象征着政商界精英在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的积极影响,这不仅给我们城市带来机遇,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希望与幸福的理念。
我们古人有云:“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由此可见,细致推敲语言的过程,绝非肤浅之事。
2. 解读题目: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原本是一种对文字过分苛求的态度。然则,作者通过这个概念,意在表明语言的精细推敲与表达是极有价值的。
3. 实例分析
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提到的各种实例——作者是如何具体阐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文中提到了三个关键例子。第一个是郭沫若的修改(板书),第二个是王若虚的删改(板书),第三个是贾岛的吟诗(板书)。我们来看看这些字词变化带来了怎样的不同。
学生可小声自读,体会文字的细微差别,积极发言。
教师阐述:第一个例子中,“你这”在骂宋玉时呈现出了极强的反感,而在《红楼梦》中使用则更显讽刺意味。这表明,不同的词汇选择能显著影响情感表达的深度。
第二个例子中,王若虚的删减使文章失去生动的效果,李广的英勇形象因此模糊。
第三个例子提到贾岛的诗句,朱光潜认为精心选择的字词使意境更为生动,尽管对此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关键在于选择的字词对整体诗意的和谐性影响。
接下来,可以追问大家: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什么呢?格言可以借鉴。
确认:“推动对词句的用心推敲,实际上是对情感与思想的调整。”
4. 课程延展
在课堂外继续利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深入欣赏语言之美。
活动:邀请学生共同欣赏三首经典诗句,分享个人感受。
例如,李煜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池蛙声处处响。诗中的宁静通过音韵与意象的结合,展现了寂静的夜晚。
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生机。
5.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另一种“咬文嚼字”的现象。比如,广告中往往会刻意修改成语以吸引眼球,如某品牌的“快乐骑行”。虽然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轻松幽默,但是否真的符合语言的本质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各自的看法。
6. 结语
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为自身的语言文化感到自豪,并努力维护其规范与纯洁。同时,也应抵制那些低级、无厘头的语言使用现象。
记得:没有字斟句酌及不断琢磨的过程,如何能达到“心手相连、自然流畅”的境界呢?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字的变更传达感情变化
王若虚:删减使意图失真
贾岛:推敲与敲打,意境需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