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程设计:《过秦论》的新视角探讨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贾谊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仁义”治理思想的局限性分析。(难点)
2. 掌握论证结构的写作技巧,体会对仗与排比的文风运用。(重点)
3. 学会识别和理解多义词,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掌握时间为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介绍贾谊的背景及其写作动机。
2. 秦国崛起的历史背景,重点分析第一、二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1. 作者介绍及课题导入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是西汉洛阳人,青年时便展露出非凡才华。因数学和政治才能被汉文帝重用,但因改革遭遇保守派的压制,被贬至长沙,心情愤慨,且因积郁早逝,享年仅33岁。他的主要作品有《贾长沙集》和《新书》。贾谊的政治主张重视中央集权与乡村经济发展,力求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抵御外敌。
2. 朗读与正音
学生生动朗读并纠正发音,以增强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3. 译析文段
解读秦国初强盛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分析贾谊为何认为基础稳固的国家会迅速走向灭亡。
第二、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深入分析第三至五段内容,讨论秦国的兴起与覆灭,完成相关练习及背诵。
教学进程
1. 复习基础知识
- 理解《过秦论》的写作目的;
- 分析“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制”的含义;
- 读音练习,识记生字。
2. 深入分析三至五段
-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把握秦国的外交与内政政策。
- 比较秦国强盛时期与灭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贾谊的仁义论是否合理。
3. 归纳与总结
- 强调秦的兴亡对国家治理的重要启示,尤其是在仁义的实践上。
- 探讨贾谊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分析其写作时的历史条件与政治背景。
四、分析与讨论
1. 诸多事实的论据
突出贾谊通过历史事实进行深刻论证的写作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秦国从崛起到覆灭的转折,突显历史的教训。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比较秦国的强大与后来的灭亡,展现出历史循环的特色,使读者思考领悟。
3. 结尾思考
尝试让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读秦的灭亡,鼓励他们思考治理国家应具备哪些原则。
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我们不仅学习了贾谊的历史与思想,更深入探讨了其主张与实际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视野。
标题:高中高二语文上册课件:《秦的兴衰与仁政思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分析与理解“秦”的兴起和灭亡对历史的影响。
2、探讨议论文中叙述与议论的交融关系。
3、掌握古文中省略句的用法及词义的变化。
4、剖析贾谊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布置预习】
务必仔细阅读课文,获取对内容的初步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历史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是西汉的重要文人,早年才华横溢,在孝文帝时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参与国家大事。他的政治生涯因权臣的排挤而逐渐低谷,最终因内心抑郁于33岁英年早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背景介绍:
1、战国末期的动荡与变革: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化,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尝试,秦国也借此机遇,通过商鞅的变法迅速崛起,最终于公元前221年推出统一大业,但这也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
2、西汉初年的动荡与贾谊的思想:当时人民罹难于长期战争所带来的创伤,《过秦论》正是反映了贾谊对“仁政”的强烈呼唤,他希望通过宽厚仁爱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二、引入主题
“过秦”不仅是对秦国过失的批判,更是思考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
三、文本分析:一、二段
第一段:秦国的初起与国策。本文从商鞅的变法开始,讲述了秦国在内政上如何增强实力,与此同时,外交上又通过“连横”政策进行合纵。
第二段:讲述秦国历代君主的功绩,展现了秦国的强大与威慑,但同时引入了对外敌国的抗争。对比手法的使用,突显出秦国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以及其背后的潜在威胁。
小结:这两段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勾画出秦的强盛与潜藏的危机。
四、布置作业
记忆课文的第三、四段,为进一步分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分析课文
1、朗读第三段:
该段重点在于秦始皇的成就,描述他如何利用强硬手段统一中国及巩固权力。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秦始皇的残暴与专制,暗示了未来的隐患。
2、分析第四段:
描述陈胜起义及其象征的反抗力量,强调国家的重压下,个体的反叛精神如何引发更广泛的动乱,揭示出“一言九鼎”的历史教训。
3、第五段讨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贾谊提出仁政的重要性与暴政的对比,阐述了历史的轮回与教训。
三、总结
1、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文本中尤为突出,展现了各种力量的对抗与利益的冲突。
2、通过叙述与议论的结合,文章不仅讲述了历史事件,更引导读者思考国家治理的智慧。
3、语言丰富生动,运用了多样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以加深理解与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