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重读《琵琶行》
第一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学生需掌握流利、准确的普通话朗读,用心诵读古诗,独立阅读古文时能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鼓励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提升个人的文学品味。
学习目标:
1. 熟悉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及《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情感丰富地朗诵课文,并能熟练背诵。
3. 理解诗句的翻译与深意。
评价任务:
1. 初步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深入朗读,掌握每个词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3. 达到基本的背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朗读环节
1. 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关注读音:
- 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等。
2. 听专业朗读音频,感受语速与情感变化。
3. 自由分组朗读,彼此纠正发音,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二、翻译与理解
一幅在浔阳江边的送别画面,枫树和芦苇在秋风中轻摇。主人下马走向友人的船,想借酒消愁却发现缺少音乐。随着送别之酒,渐渐沉醉,不由得感到离别的无奈,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显得更加凄凉。
忽然间,水面传来琵琶的声音,主人与客人皆被吸引住。随着声音的消失,一个身影走出,伴随着酒灯与雨声洒落,氛围顿时变得温馨而神秘。
三、感情融入
在这段音乐的描绘中,感受到每一根弦的叹息与思绪,仿佛在诉说着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低头弹奏的她,细腻传达内心的无尽惆怅。从初的霓裳,到后来的六么,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情感,每个音符都流露出不同的心声。
背诵要求
要求课堂中的优秀同学在10-15分钟内口头背诵诗歌的全部内容。
教学反思
对于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朗读,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建议提前让学生尝试背诵,以便在课堂中有更深的体会。
---
第二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继续要求学生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方式朗诵古诗,理解并感悟古文中的情感与意象。
学习目标:
1. 精深分析诗句,体会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方式及其情感表达。
2. 理解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
1. 深读感受,选出喜爱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2. 分析声音的描绘技巧。
教学过程:
品读过程
学生选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
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简单概括了事件和情境,带出浓厚的秋意与凄凉情绪。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的现身带来神秘感与内心的复杂情绪,形成生动的场景。
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深刻揭示内心的悲伤,真切而富有哲理。
4.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寂静的环境与音乐的回响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突出了琵琶女的绝技。
赏析环节
师生共同讨论多种描写方法:比喻、叠词、正面与侧面的描写都为音乐的生动呈现增添了多层次感。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展现出音乐的急促,细腻的情感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中险些破裂。
拓展讨论
关于环境描写的学习,可以通过“浔阳江头”的描写看到诗人情感的映射,正是这种风物所带来的连结感,使语句愈发深情。
背景介绍与诗文再次阅读
白居易在写作《琵琶行》时经历了众多曲折,他将自身遭遇与琵琶女的处境结合,创造出动人的艺术作品。
以此为基础,推进对诗歌整体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小结
本次课程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分析,更是对情感与艺术表现的深入探讨。希望学生们能在反复的学习与讨论中,发展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情绪。
高中语文课件:《琵琶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诵读与理解:通过流畅的普通话诵读文本,提高语感,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欣赏其语言美,感受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语言技巧:学习语言生动的描绘技巧,掌握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来表达情感和艺术形象,增强个人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学策略
1. 文本阅读:结合诗歌前面的序和相关注释,进行多次精读,全面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掌握诗的情感转变。
2. 音乐描写分析:重点分析诗中对音韵的描写,探讨诗人如何将抽象的音乐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现,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白居易的情感,特别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思辨能力。
重点与难点
1.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比喻等手法细腻地描写音乐的情感。
2. 共鸣理解:探讨诗人与琵琶女之间共同命运的悲凉,以及在音乐中所体现出的深层情感。
学习过程
1. 导入阶段:通过提及古代高山流水的故事引入课程,强调音乐的共鸣与情感交融。
2. 了解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品风格,明确《琵琶行》的文学属性和写作目的。
3. 情感分析: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中的情感基调,明确整体基调为凄惨与忧伤。
细节探讨
- 角色分析:探讨诗中主要角色的身份背景,琵琶女与诗人白居易的异同,以及他们通过音乐所建立的情感联系。
- 乐曲解析:分析琵琶声的变化如何反映出琵琶女的情感起伏,深入讨论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1. 情感捕捉:通过乐章的划分,引导学生分析琵琶女从欢乐到沉痛的情感流转,让学生尝试描述乐曲所表达的内心世界。
2. 青衫泪的理解:探讨诗人为何在琵琶女面前流泪,理解其背后更深层的同情与对自身处境的悲凉感慨。
结尾总结
- 通过对《琵琶行》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更要探讨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强调诗歌中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如何通过音乐与文字交融,从而抒发出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板书设计
- 《琵琶行》(并序)
- 音韵描绘:细腻情感的表达
- 命运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
- 情景交融:风物与内情的相互作用
小结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