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白桦林低语:自然的呢喃与思考

白桦林低语:自然的呢喃与思考(2篇)

更新时间:2025-01-30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件《白桦林的低语》,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白桦林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含义。
第1篇:白桦林低语:自然的呢喃与思考
拓展

标题:走进默默奉献的护林人

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护林人默默奉献与无私守护的伟大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情礼赞。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他们用心体会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能力。

3. 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增强语言表达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重难点:

深入分析课文,感受护林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与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需准备大兴安岭地区的图文资料,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大兴安岭。

1. 写下课题,带领学生朗读。

2. 提问:大家知道白桦林的具体位置吗?

3. 播放有关大兴安岭的多媒体课件

4. 发问:大兴安岭让我们领悟到什么?

5. 概括总结:大兴安岭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也是丰富木材资源的宝库,林业工人肩负着保护这一片土地的责任。今天,我们便要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

二、熟悉生字词。

1. 学生进行同桌互读,确保可流利朗读课文。

2. 教师出示生字词。

3. 请学生逐一认读,纠正发音。

4. 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生词的意思。

5. 抄写新词,巩固学习

三、再读课文,体验情感。

1. 教师说明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学生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教师适时引导。

四、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致分析课文段落。

教学过程:

一、聚焦感情。

1. 读取课文首段,探讨其中的“我”“你”指代的对象。

2. 通过“怀念”的词,理解对护林人深深的情感。

二、赏析文中美景。

1. 朗读第二至三自然段,讨论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象。

2. 抓取生动的形象描绘,加深对护林人工作环境及职责的理解。

三、探讨护林人的责任与奉献。

1. 默读第四至七自然段,感受到护林人严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

2. 理解和品味几个关键句子的深意,引导学生感悟护林人的坚守。

四、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1. 对比分析第八自然段,展开想象:如果白桦林、小溪、野花有声音,它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讨论课题命名。

提问:如果将本课题改为“默默奉献的守护者”,是否合适?理由为何?

六、课后背诵。

1.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并进行朗读和背诵。

2. 小组间交流自己的背诵成果。

七、布置作业

1. 观察并寻找身边平凡却伟大的劳动者,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2. 课后阅读并朗读郭小川的诗歌,感受对林业工人的赞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护林人的奉献精神,更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欣赏那些值得尊敬的劳动者,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第2篇:白桦林低语:自然的呢喃与思考
拓展

新标题: 森林守护者的心声

新内容: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层的情感,学习珍惜默默无闻奉献者的品格。

2. 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森林守护者深切的敬意。

3. 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细致朗读,领会重点词句的深意,品味文章触动人心的表达。

教学难点:

挖掘文字闭合深邃的意思,体会和谐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守护者所表现出的无私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问引导,让学生思考。

引入话题:“在经历了大兴安岭的壮丽后,我心中常常回味的‘你’到底是谁?是什么让我的思恋如此深厚?”

二、学习课文的相关段落。

1. 透过问题设引,解析文本中的奉献精神。

2. 自主阅读第四至第六段,圈出引人深思的句子,旁注个人感悟。

3. 分享和交流学习成果。

(1)探讨句子“你虽有吸烟习惯,但在工作中,却绝对不携带一丝烟草或火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人格特征?“绝对不”传达了怎样的决心?此情此景你联想到什么?(表现了守林人为保护森林而抑制自己的欲望。)

(2)分析“尽管你随身携带一小瓶酒,但你给自己立下规矩:每两小时只允许一小口,绝不违规。”理解“绝不违规”的分量,学生应当如何理解?

(3)深入分析“你不带书籍,不是因为不喜欢阅读,而是因为你的双眼必须随时警觉四周的动静——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烟雾也不能轻视。”从中体会“不是……而是”和“哪怕……也”等词的深意。

(4)理解“你带着半导体收音机,但为了能够时刻监听周围的动静,你选择不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因为保护森林是你最大的责任。”分析“但……选择”等词在句子中的影响。

4. 思考情感,激发共鸣:读到这里,你是否想起了什么?(感受到守林人的种种自我约束与内心的坚定,他们在安静无闻中展现出伟大的精神。)

5.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心声。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表达出对守林人的崇敬与赞赏。

三、教师总结。

正是有这样一群勤劳无声的守林人,我们才能享受到如画的自然风光。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窗外的绿意。

四、探讨文本后续段落,情感升华。

1. 自由阅读和思考:作者为何对守林人情有独钟,并渴望再次重返大森林?这揭示了什么?

作者明白,正是因为有守林人的无私付出,森林才能保持安宁,他们的形象是平凡却伟大的,触动了写者内心最深处的尊敬与感动。

2. 细品“轻声细语”和“倾诉衷肠”的温情。

3. 进行情感升华,理解句子:“在白桦林的温柔低语中,愿你感受到我的心声——我期待再次踏入大兴安岭,像一朵轻盈的花瓣,满怀期待地融入这片森林之中!”

(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白桦林则是这份精神最好的见证,传递了作者对守林人的深切感激与赞扬。)

4. 恰当引导朗读尾段,让学生表达出对守林人深厚的敬意与喜爱,感受文字传递出的温暖。

五、布置作业

1. 写下你想对守林人说的话,表达心声。

2. 查找赞美守林人的诗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与阅读。

板书设计:

默默奉献,守护自然

守林人(崇敬与赞赏)

以简朴的心态,换来丰厚的自然馈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