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儿童视角的乐趣与启迪
在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学习的诗歌,并背诵这首富有童趣的古诗。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注释和相关的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并感受其中儿童形象的独特魅力。通过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孩子们的赞赏与爱慕之情,并感知到诗人内心未泯的童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选择画画的方式,自由表达对诗中情景的想象。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意,通过绘画来感受情感,教师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我们以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新课。问大家平时学习过哪些关于儿童的诗歌?在讨论中引出今天的主题——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这首诗与之前的《牧童》不同,因为它描绘了两个顽皮的小孩子,我们将一起探寻他们的顽皮表现。
接下来,让学生自行朗读诗歌,借助拼音来确保读音的准确,同时鼓励他们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来读得更流利、准确。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注释及插图,以了解词句的含义,并找出不熟悉的内容,随后在小组内彼此讨论,并由教师去指导解决这些问题。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再读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他们脑海中的画面。为了加深这种体验,教师鼓励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他们的想法,并在画下写下对顽皮孩子们的感受和想说的话。
接着,学生将在班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解说,讨论诗中两个小孩的顽皮行为以及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探究这种行为所反映的聪明和纯真。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表达对诗中角色的喜爱,并运用多样的形式进行诗歌的比赛朗读和背诵。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描写儿童的诗篇,丰富大家的视野。
总结中,我们探讨了儿童趣味背后的深层意义,强调诗人拥有一颗童心,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到纯真的瞬间。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便是儿童。”让我们珍视这份童真,因为它构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古诗中的画面扩展成生动的小故事,写下关于《舟过安仁》的情节,或是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延续和感受童趣的美好。
教学设计:走进《舟过安仁》的意境
教学理念: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重在体悟其韵味与情感,因此本次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朗读与诵读,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歌,诗人乘坐舟船经过安仁时,偶然看到两个小孩用伞撑着风,使船只顺流而行,便创作了这首生动的诗。全诗语言简练,意趣横生,生动描绘了两个小童天真无邪的举动与奇思妙想,展现了他们如风般自由的精神状态。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以准确、流畅且富有感情的方式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 通过注释及相关资料,认识诗句的意涵,深入理解小童的形象;
3. 领悟作者对儿童的赞美与喜欢,体会诗人的童心未泯。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深入体会小童形象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杨万里及其作品的资料,为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杨万里是谁?我们之前学习过他的哪些诗?
2. 板书课题,集体朗读课题。
3. 学生分享对杨万里的认识。
4. 教师示范朗读全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二、初步感知,流畅朗读
1. 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强调字音准确;
2.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纠正;
3. 鼓励学生标出诗句的节奏,并在小组中互相朗读与评价。
三、深入理解,自我探索
1. 交流以往学习古诗时用过的理解方法;
2. 小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分享各自感受;
3. 各组汇报学习结果,班级进行讨论。
四、感知儿童,靠近诗人
1. 讨论诗中描绘的场景与小童形象,鼓励学生在心中构建画面;
2. 激发学生用活泼的语气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童趣;
3. 反思诗人在这次观察中的心理状态,连接生活中的相似体会,体会诗人因小童而回归童年的心情。
五、背诵古诗
1. 通过合作诵读、竞赛朗读等多元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从而做到心中有诗,口中能诵。
六、课后延伸
1. 鼓励学生查找涉及儿童的其他古诗,如《静夜思》等,分享朗读;
2. 请他们画出“两小童使风行船”的场景,结合诗意进行创作。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流利朗读和理解《舟过安仁》,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童年时光的美好与诗人的追忆,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