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探索:帆船的奇妙之旅
活动目标
1. 感受帆船运动的魅力,并启发幼儿对水上活动的热情。
2. 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特点,尝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帆船的运动状态。
3.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装饰所画的帆船,激发创造力。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了解帆船运动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比赛信息。
2. 材料准备
- 教师材料:帆船运动的挂图、相关视频短片、一张示范画纸,以及轻快的背景音乐。
- 幼儿材料:《创意美术与绘画》第7-8页、记号笔、油画棒和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观看帆船比赛的视频,启发幼儿回忆相关经历,增加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问题包括:画面中展示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运动?帆船比赛在哪里举行?帆船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是什么样的?观察到什么有趣的细节?
二、探索发现
1. 出示帆船运动的挂图,让幼儿观察其形态特点。
- 提示幼儿关注船身和船帆的形状,尝试将观察到的形状进行图形归纳。
2. 鼓励幼儿运用组合图形的方式绘制帆船。
- 引导幼儿在示范纸上画出帆船,提醒他们注意绘制船的各个细节,如桅杆、绳索等。
3. 分享《创意美术与绘画》的第7页中的幼儿创作,启发幼儿寻找不同的表现方法。
- 提问幼儿:这些小画家用什么独特方式装饰帆船?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理由是什么?
三、创作表现
1. 鼓励幼儿翻到第8页,开始他们的创作之旅。
- 提示他们将自己想象中的角色作为帆船运动员,站在帆船上扬帆出海。
2. 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幼儿随意创作。
- 提醒他们逐步进行:先画帆船,然后描绘波澜起伏的海面,最后为帆船添加色彩,丰富背景。
3.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作品的构图和装饰方法提供建议和支持。
四、欣赏评议
1. 鼓励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寻找“创意十足的帆船”与“色彩绚丽的帆船”。
2. 教师从线条运用与色彩搭配等方面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创作。
五、结束活动
引导幼儿整理绘画工具,并借着音乐引导他们做出帆船运动的动作,体验帆船在海上航行的乐趣。
标题:拥有创意的儿童艺术课堂
内容: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对装饰品多样性的认识,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为手帕赋予独特的艺术风格。
2、培养孩子们使用不同的绘图方式(如图案、颜色块等)来个性化设计手帕,鼓励他们大胆选择颜色,展现创意。
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风格的图案手帕、具有创意的作业纸(包括方形和手帕形状),确保每位幼儿都有一盒蜡笔和一组基本颜料(红、黄、蓝、绿),并提供毛笔用于细致的绘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手帕的不同样式
1、展示多种手帕,让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他们回答:“这些手帕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并鼓励他们描述花纹的多样性,比如:位置、形状以及所采用的图案元素(动物、植物、几何形状等)。
二、创造性的手帕装饰活动
1、询问孩子们:“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手帕呢?”激发他们表达个人喜好。
2、回顾可用的工具(蜡笔和颜料),引导孩子们思考:“今天我们要如何装饰我们的手帕?”
3、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手帕,提醒他们应当注重色彩的对比与搭配,而不是跟随他人的设计。
4、教师在课堂中巡视,给予需要帮助的幼儿支持和建议,协助他们发展想法与技术。
5、特别提醒幼儿在使用颜料时先将笔在托盘上理顺,确保用量适当,以免造成污染或糊涂。
三、分享与评议作品
1、组织幼儿展示并评议自己的作品,讨论他们在颜色选择和设计方法上的决策。
2、引导孩子们分享:“你选择了哪些颜色?你的设计背后有没有特别的故事或灵感?”
通过此次的艺术课程,幼儿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标题:探索小蝌蚪的艺术之旅
在本次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绘画探索生动的小蝌蚪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情。
一、活动目标:
1. 教会孩子们运用手指印和曲线绘画技巧来创作动感的小蝌蚪。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仔细观察自然中的生物。
3. 提升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一个小水族箱,养几只真实的小蝌蚪,便于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
2.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提供黑色颜料、抹布和彩色画笔。
3. 准备好示范画,展示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姿态。
三、活动流程:
1. 观察引导:
-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水族箱中的小蝌蚪,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小蝌蚪了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是怎样在水中游动的呢?”通过讨论,帮助孩子们总结出小蝌蚪的特点,比如身体圆润、尾巴长且灵活。
-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用儿歌引导他们模仿小蝌蚪游泳的样子,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小蝌蚪,游呀游,摇摇尾巴点点头。小蝌蚪,真快乐,边找妈妈边唱歌。”
2. 绘画实践:
- 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绘制出心目中的小蝌蚪,并鼓励他们自由尝试。在绘画过程中,教师提供适时的指导。
- 当有孩子完成得不错时,可以邀请他们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分享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 教师演示绘制方法:利用手指在纸上进行印压,结合使用彩笔描绘尾巴,使小蝌蚪更具活力。通过示范,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控制不同方向的游动姿势。
3. 绘画细节注意事项:
- 指导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保持画面的整洁,确保每次使用颜料后要清洗指头,防止颜色混淆。
- 鼓励孩子们注意比例,不要让蝌蚪的尾巴过长,与实际的小蝌蚪保持一致。他们可以展现不同的游动姿势,创造出多样化的作品。
4. 活动总结与延伸:
- 完成绘画后,教师提醒孩子们用肥皂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 最后,组织一个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力,体验小蝌蚪在水中的冒险旅程。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希望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艺术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观察与创作中更加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培养他们的自然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创意启发:巧用豆壳创作艺术
活动目标:
1. 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使用毛豆壳进行拼贴,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2. 引导孩子们观察豆壳的形状特征,细心构思,耐心创作。
3. 让孩子们感受到利用家庭中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活动准备:
1. 制作PPT,准备几幅豆壳拼贴作品的示范。
2. 提供积木、纽扣等小装饰品,供孩子们在作品上进行点缀。
3. 每组准备一筐毛豆壳、小抹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块制作板。
活动过程:
一、兴趣启发
“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他们在剥毛豆!”
“你们有没有帮过父母剥毛豆呢?”
随即引导孩子们讨论毛豆壳的处理方法,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围绕豆壳的利用展开交流,教师引入自己带来的特别的豆壳艺术作品,讨论其材料及美感,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评论原因。
二、观察与比较
接着,教师展示两幅豆壳拼贴的对比作品,鼓励孩子们观察和思考。
“这两个小朋友分别用豆壳创造了什么?他们的拼贴有什么不同?各自用了豆壳的哪一面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引导孩子们理解豆壳的正反面在拼贴中的不同效果,推动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特性进行创作。
三、制作要点讲解
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如何从设计构思到实际拼贴的整个过程,帮助孩子们理解制作拼贴画的基本原则。重点强调:
1. 在开始拼贴之前,首先要设计出物体的外形。
2. 在拼贴的过程中,利用豆壳的不同面表现物体不同部分的特征。
四、创作实践
孩子们开始动手创作,教师在旁指导。创作时,孩子们应独立设计出独特的形状,并可以进行小配饰的点缀。鼓励他们灵活运用凹面、凸面及其结合方式,形成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五、作品分享与评价
最后,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美工区,鼓励大家互相欣赏和讨论。每位孩子可以分享自己作品的创意灵感以及对其他作品的喜爱,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还促进了他们对利用生活废弃物进行创作的积极态度,激励他们将环保理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幼儿园美术课堂活动:探索海洋生物的创造力
在这节富有创意的美术课中,我们将通过画鲸鱼深度了解海洋世界,并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色彩感知力。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线条的掌控能力,增强手腕的灵活性。
2. 学习色彩的渐变运用,培养孩子们的色感及构图能力。
活动准备
1. 鲸鱼的图片资料。
2. 关于鲸鱼喷水的插图。
3. 纸张和画笔供幼儿使用。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教师可展示一张鲸鱼的图片,问:“小朋友们,这是谁在海洋里快乐地游泳呢?”接着引导他们讨论鲸鱼的生活环境和游泳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明确今天的主题是鲸鱼的创作。
二、展开创作
1. 颜色认知:
展示鲸鱼喷水的插图,引导孩子们讨论鲸鱼的颜色,尝试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加深对油画棒颜色的认识。
2. 观察与构图:
引导幼儿观察鲸鱼的形态,讨论画中可以添加哪些元素。教师应指导幼儿在图纸上先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鲸鱼的轮廓,然后构建波浪的形状,注意波浪线的连贯性,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3. 色彩运用:
教师示范鲸鱼身体的着色方法,讲解色彩的渐变过程。例如,鲸鱼的身体由深蓝色过渡到白色,每两种颜色之间应轻轻混合,创造自然的色彩流畅感。同时,指导孩子们如何在大海的波浪中使用浅蓝和明亮的柠檬黄,使画面更加生动。
4. 绘画实践:
孩子们开始创作,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巡回指导。注意观察他们的握笔方式和坐姿,确保姿势正确。同时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添加小鱼、小鸟或者白云等元素,丰富他们的作品。
三、活动总结
1. 让孩子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 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孩子们整理自己的画具,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还增强了创造力和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为他们的艺术启蒙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