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白鹤梁的沉浮》: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白鹤梁的沉浮》: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白鹤梁的沉浮》的教学内容,围绕白鹤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第1篇:《白鹤梁的沉浮》: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拓展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利、自信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 深入理解白鹤梁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3. 分析和理解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重难点

3. 抓住关键句子,体验科技工作者多样的方案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引入主题,引导学生寻找与白鹤梁相关的信息,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享与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增强学生对课题的了解。

二、预习任务

A类任务:

1. 指导学生查找并整理白鹤梁的历史资料。

2. 自由朗读课文,强调发音的准确性与朗读的流畅性。

3. 针对文中的关键词汇,自行设计思考题,鼓励原创思考。

4. 初步梳理文章主旨,思考其中心思想。

5. 学会将课文合理分段,并为每段写出简短概括。

6. 深入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白鹤梁的外观及其铭刻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哪里?

(2) 文物保护者提出了哪些方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思考与启示?

三、班级讨论

1. 开展小组交流,分享预习任务的理解与收获。

2. 轮流朗读课文,校正读音,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感。

四、精读课文

1. 重点解读关于白鹤梁形态和其历史价值的段落,体会其独特性。

2. 深度分析文物保护者所提出的四种保护方案:

- 水下博物馆的构想

- 岸上博物馆的建立

- 对原件的修复与复制措施

- 利用“无压容器”来保护文物

并思考这些方案背后的深意和价值。

3. 探讨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动的人物,同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课堂检测

讨论“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尤其在环保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启示。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体会,引导学生关注保护环境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实践这些理念。

第2篇:《白鹤梁的沉浮》: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拓展

标题:学习与传承: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共同探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白鹤梁的沉浮》为引导,开展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我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

1. 学习与理解相关的生字和新词汇。

2. 培养信息提取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3. 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体会他们在保护文物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大家做出实际行动,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技巧。

2. 深刻理解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所承载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

课堂活动安排:

1. 首先,我们将介绍白鹤梁这个独特的水下石梁。它位于长江的重要水域,是一块自然形成的巨型石体,长达1600米,宽16米。只有在冬春干旱季节,石梁才会露出水面,给人们展现它独特的风貌。

2. 提出问题:“沉浮”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描绘了白鹤梁的出水与没水的状态,也暗示着其命运的兴衰。

3.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白鹤梁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保护努力。

4. 自读课文,深入体会科技工作者在保护白鹤梁过程中的创意与斗争。

5. 本文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对白鹤梁命运的关注,进而激发阅读兴趣。大家可以思考,文章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6. 探讨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几种保护方案,分析其优劣。

7. 讨论前三个方案存在的缺陷,为什么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8. 关注葛修润院士提出的第四个方案这一大胆设想,探讨他所经历的思想斗争与技术挑战。

9. 通过生动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理解主人公面临的复杂境遇与纠结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追求与不放弃的决心。

10. 思考标题“白鹤梁的沉浮”所蕴含的深意:既包括其自然现象的独特性,也折射出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挑战与希望。

11. 讨论其他文物保护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故事。

12. 作业:请同学们深入研究与保护文物相关的故事,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能够加强对文物及文化的认知,更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家的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3篇:《白鹤梁的沉浮》: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拓展

标题:探讨古代遗址的价值与保护——以白鹤梁为例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励他们利用已掌握的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和速读,以便更快速地抓住文章要点和核心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并运用比较法、列表法等研究技巧,更深刻地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文章中富有深意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共同探讨知识和疑惑。

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其运用语言的艺术。

教学构想:

在课堂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白鹤梁的资料,可以是书籍或网络资源。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主动发现问题,并共同合作进行讨论,重点分析情感表达和重要段落的朗读。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白鹤梁的多种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查找的关于白鹤梁的信息。

白鹤梁位于四川省涪陵市的长江河道中,它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梁,东西长达1600米,南北宽约10米。常年浸没在水下,只有在冬春的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水文古迹。从唐代开始,白鹤梁上便刻有36条石鱼,虽然经过多年风雨,字迹变得模糊。清代时,知州萧星指挥工匠对原刻进行重修,新增了对之前内容的记载。白鹤梁的石鱼不仅是水文的记录,更被视为丰收的预示,它们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暗示着当地的水文变化与农作物的丰歉息息相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2. 梳理并整理出学生们的问题。

3. 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尝试用图画、思维导图等形式来解决疑惑。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 白鹤梁在水文和艺术方面的价值是什么?

2. 为什么白鹤梁会在特定条件下露出水面?

3. 社会各界对保护白鹤梁提出了哪些建议?

4. 保护白鹤梁的具体提案是如何形成的?

5. 葛修润为何会提出第四种保护方案,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6. 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可以看出葛修润的品格?请大声朗读相关段落,感受其情感内涵。

7. “白鹤梁的沉浮”这一标题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所有文化遗产都是珍贵的,如果被毁坏就再也无法复原。因此,保护历史遗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今天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应该如何行动来保卫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写下自己的看法。

作业设计:

1.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论述保护白鹤梁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的文化与水文价值

普通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