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能够流利、自信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 深入理解白鹤梁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3. 分析和理解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重难点
3. 抓住关键句子,体验科技工作者多样的方案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引入主题,引导学生寻找与白鹤梁相关的信息,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享与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增强学生对课题的了解。
二、预习任务
A类任务:
1. 指导学生查找并整理白鹤梁的历史资料。
2. 自由朗读课文,强调发音的准确性与朗读的流畅性。
3. 针对文中的关键词汇,自行设计思考题,鼓励原创思考。
4. 初步梳理文章主旨,思考其中心思想。
5. 学会将课文合理分段,并为每段写出简短概括。
6. 深入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白鹤梁的外观及其铭刻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哪里?
(2) 文物保护者提出了哪些方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思考与启示?
三、班级讨论
1. 开展小组交流,分享预习任务的理解与收获。
2. 轮流朗读课文,校正读音,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感。
四、精读课文
1. 重点解读关于白鹤梁形态和其历史价值的段落,体会其独特性。
2. 深度分析文物保护者所提出的四种保护方案:
- 水下博物馆的构想
- 岸上博物馆的建立
- 对原件的修复与复制措施
- 利用“无压容器”来保护文物
并思考这些方案背后的深意和价值。
3. 探讨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动的人物,同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课堂检测
讨论“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尤其在环保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启示。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体会,引导学生关注保护环境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实践这些理念。
标题:学习与传承: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共同探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白鹤梁的沉浮》为引导,开展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我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
1. 学习与理解相关的生字和新词汇。
2. 培养信息提取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3. 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体会他们在保护文物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大家做出实际行动,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技巧。
2. 深刻理解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所承载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
课堂活动安排:
1. 首先,我们将介绍白鹤梁这个独特的水下石梁。它位于长江的重要水域,是一块自然形成的巨型石体,长达1600米,宽16米。只有在冬春干旱季节,石梁才会露出水面,给人们展现它独特的风貌。
2. 提出问题:“沉浮”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描绘了白鹤梁的出水与没水的状态,也暗示着其命运的兴衰。
3.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白鹤梁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保护努力。
4. 自读课文,深入体会科技工作者在保护白鹤梁过程中的创意与斗争。
5. 本文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对白鹤梁命运的关注,进而激发阅读兴趣。大家可以思考,文章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6. 探讨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几种保护方案,分析其优劣。
7. 讨论前三个方案存在的缺陷,为什么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8. 关注葛修润院士提出的第四个方案这一大胆设想,探讨他所经历的思想斗争与技术挑战。
9. 通过生动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理解主人公面临的复杂境遇与纠结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追求与不放弃的决心。
10. 思考标题“白鹤梁的沉浮”所蕴含的深意:既包括其自然现象的独特性,也折射出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挑战与希望。
11. 讨论其他文物保护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故事。
12. 作业:请同学们深入研究与保护文物相关的故事,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能够加强对文物及文化的认知,更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家的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标题:探讨古代遗址的价值与保护——以白鹤梁为例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励他们利用已掌握的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和速读,以便更快速地抓住文章要点和核心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并运用比较法、列表法等研究技巧,更深刻地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文章中富有深意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共同探讨知识和疑惑。
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其运用语言的艺术。
教学构想:
在课堂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白鹤梁的资料,可以是书籍或网络资源。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主动发现问题,并共同合作进行讨论,重点分析情感表达和重要段落的朗读。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白鹤梁的多种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查找的关于白鹤梁的信息。
白鹤梁位于四川省涪陵市的长江河道中,它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梁,东西长达1600米,南北宽约10米。常年浸没在水下,只有在冬春的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水文古迹。从唐代开始,白鹤梁上便刻有36条石鱼,虽然经过多年风雨,字迹变得模糊。清代时,知州萧星指挥工匠对原刻进行重修,新增了对之前内容的记载。白鹤梁的石鱼不仅是水文的记录,更被视为丰收的预示,它们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暗示着当地的水文变化与农作物的丰歉息息相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2. 梳理并整理出学生们的问题。
3. 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尝试用图画、思维导图等形式来解决疑惑。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 白鹤梁在水文和艺术方面的价值是什么?
2. 为什么白鹤梁会在特定条件下露出水面?
3. 社会各界对保护白鹤梁提出了哪些建议?
4. 保护白鹤梁的具体提案是如何形成的?
5. 葛修润为何会提出第四种保护方案,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6. 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可以看出葛修润的品格?请大声朗读相关段落,感受其情感内涵。
7. “白鹤梁的沉浮”这一标题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所有文化遗产都是珍贵的,如果被毁坏就再也无法复原。因此,保护历史遗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今天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应该如何行动来保卫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写下自己的看法。
作业设计:
1.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论述保护白鹤梁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的文化与水文价值
普通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