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翠竹精神》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10个新词汇。
2. 能够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领悟井冈山革命精神,以及那种在艰苦岁月中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听说过井冈山的翠竹吗?它不仅曾是红军的武器和生活工具,也是我们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竹子承载着革命者的艰辛与奋斗,而在新社会中,它又化身为建设祖国的关键材料。
二、检查预习:
在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贞、稠”为翘舌音,“蓬、腥”为后鼻音,而“殷”应整体认读,注意它的结构和笔画顺序。同学们需特别留意“韧”字右侧的“刃”,不要漏掉它的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 先轻声阅读课文,注意字音的准确与句子流畅,如有不明之处请做好标记。
2. 进行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 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尝试概述每一部分的主题。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的精神:
1. 重点阅读1-4自然段,体会井冈山竹子的生机与蓬勃。
2. 观察竹子的外形,可以按远近的视角来描述。
五、静心思考: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井冈翠竹所传达的深远意义,它为何如此让人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一、简短导入,继续学习新课。
二、引导学习5-12自然段,分析写作技巧。
1. 自由阅读5-12自然段,思考竹子的革命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2. 用“——”标出描写竹子不同用途的句子,比如“搭、做、盛、蒸、摆”;用“~~~~”标出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注释所用的修辞种类,如排比、反问等。
3. 理解井冈山人民在革命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这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三、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1. 分享从课文中获得的启发。
2. 探讨为什么井冈翠竹让人难以忘却,作者赞美的并不只是竹子本身。
3. 讨论“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这句话的深意。
四、总结:
井冈翠竹不仅是革命的象征,过去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依然为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奉献。井冈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与崇高理想,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标题: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活动:《井冈翠竹:精神与品质的象征》
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10个生字的读音与书写。
2. 进行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背诵第8、9自然段。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能够进行相关讨论。
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革命根据地人民所展现的崇高品质,增强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的优秀品质,并通过他们的精神激励当代学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开展生字和新词的检查,讨论收集的相关资料,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对竹子外形的描绘。)
第二课时
一、知识复习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讨论了哪些内容?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探讨了井冈翠竹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大家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请在课文中寻找并分享这句话。)
二、深入理解,解读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找出与竹子革命价值相关的句子进行朗读。)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朗读与井冈竹子革命贡献相关的内容,其他同学做好笔记。
用“——”标记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标注出修辞手法的种类(如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教师做出总结:生活用具、战斗装备。
(教师向学生解释,革命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来应对生活挑战、打击敌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毛竹如何使得红军战士如毛委员与朱军长能够背负重任,并请学生阅读第七自然段进行具体探讨。)
2. 朗读感悟,体验井冈山人的精神。
A. 在革命年代,学生思考:全中国人民的命运谁来共同承担?
学生分享:
学生1:井冈山人如同井冈竹子般坚韧不拔,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生2:他们不屈服于敌人,代表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意志。
(教师总结:井冈山人和井冈毛竹同样坚定,竹子已经成为他们的象征。在今天的社会中,井冈竹子仍然展现出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学生围绕其在现代中国的作用展开讨论。)
B.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学生1:井冈山毛竹仍然用于建筑高楼、乡村、工厂等。
学生2:井冈山人民将毛竹的坚韧与爱心奉献给社会,传递他们的精神和信仰。
3.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反思。
三、全班讨论
1. 各位同学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2. 为什么井冈翠竹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赞美的究竟是竹子还是更多的精神内涵?
3. 教师总结:井冈翠竹不仅是革命的象征,它在革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也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这种品质。
四、课后作业
请学生自行搜集与竹子相关的诗句,进行背诵。
附:板书内容
生活用具
井冈翠竹——在革命时代中散发的光辉与奋斗精神
革命的象征——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念与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