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课件:探讨数的奇偶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课件:探讨数的奇偶性(2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这份数学课件专为小学五年级设计,重点讲解数的奇偶性,帮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及区别,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互动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1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课件:探讨数的奇偶性
拓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数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 运用方法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并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经验分享:让学生亲自经历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3. 能力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与归纳能力。

4. 激发兴趣:通过自主探索与发现,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 数字卡片

- 盒子

- 奖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 通过提问与列举的方式,邀请学生回顾奇数与偶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二、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激趣导入

清晨,笑笑走进教室,发现灯不亮,便怀疑教室停电。随着同学们陆续到来,他们都试图开启灯光却无功而返。这时,一个问题浮现: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的状态是什么?

2.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记录开关的开关状态,形成如“开、关;开、关…”的序列。学生很快发现,第11个同学按下的开关是开启的。

- 通过增加人次,探讨第47个或第60个同学的情况,再次利用列表法观察开、关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白了奇数与偶数的区别,即奇数次按开关时开关开启,偶数次时关闭。

3. 巩固应用

-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解决小船靠岸的问题。

- 探讨杯子翻转的方向问题,巩固奇偶性的概念。

- 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的奇偶性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4. 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状态时,它在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而运动偶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三、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1. 有奖游戏

- 准备两个盒子,分别装有奇数和偶数卡片,并宣布游戏规则:从任意盒子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它们的和为奇数,便可领取奖品。

- 游戏开始,部分同学参与,但没有人获奖。引发思考:为什么没有人获奖?究竟是因为运气不好,还是游戏规则存在秘密?

2. 发现规律

- 学生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发现“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的和也是偶数”,结论非常明确。

- 更新游戏规则,允许一盒子抽取奇数,另一盒子抽取偶数,令学生能获奖。经过验证,得出规律:奇数+偶数=奇数。

3. 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 通过总结,学生明确奇数与偶数相加的规律: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4.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 学生不计算地判断诸如10389+2004、11387+131、268+1024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 探讨将5颗糖分给两个小朋友的可能性,分别讨论能否确保每人分到偶数颗糖及奇数颗糖。

四、全课小结

- 在课末,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课堂收获,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强调奇偶性概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更多数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奇偶性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2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课件:探讨数的奇偶性
拓展

数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尝试使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并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 通过不同的活动,学生能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性纸杯、硬币、课件等教具,以支持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开场提问,向学生介绍一位居住在河南岸的船夫,请求帮助解决他面临的一个问题。通过课件出示情境图和具体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 活动一:

小组合作讨论船夫摆渡11次后小船的位置,促进学生通过“列表”或“画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探究,展示结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2. 活动二:

学生进行纸杯的翻动实验,研究不同翻动次数下杯子朝上的状态,观察并汇报他们发现的规律。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将“杯子”换成“硬币”,尝试提出并验证新问题。

3. 活动三:

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先猜测结果,再用实例验证,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和班级交流。

师板书结果:

- 偶数 + 偶数 = 偶数

- 奇数 + 奇数 = 偶数

- 偶数 + 奇数 = 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理解加法中奇偶性特点,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及验证结果的习惯,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 给出几道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的奇偶性,例如10389 + 2004,6007 + 8997等。

2. 提出问题:如果有三个杯子,如何通过翻动两只杯子,使得它们全部杯口朝下,讨论策略。

3. 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游戏中,通过掷骰子进行积分,讨论获奖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解决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整体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思考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规律,以及继续思考如果翻转四个杯子能否全部使其朝下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 数的奇偶性

- 偶数 + 偶数 = 偶数

- 奇数 + 奇数 = 偶数

- 偶数 + 奇数 = 奇数

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动手实践和思维的启发,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的奇偶性这一重要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