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三单元。
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大胆猜想——主动探究验证——合作交流得到结果”。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流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解。目标是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者。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与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密切相关,也是约分与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又是进行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前提。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至关重要。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教学中需要将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结合起来,从而强化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其核心概念。
2. 帮助学生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将一个数转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下的等值分数。
3. 通过观察、操作及讨论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个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下的等值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教学工具。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又来了,你们觉得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鼓励学生讨论,如换了新课桌、增设了洗手间、建设了文化走廊等)
- 师:提到学校,还想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学初,校长决定把一块地的三分之一分给四年级,六分之二分给五年级,九分之三分给六年级。四年级的同学觉得校长分得不公平,分给六年级的同学太多。而校长却笑了,大家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 生1:因为四、五、六年级分的地一样多。
- 生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四人一组,模拟校长分地的情形。
2. 汇报结果
- 师生交流: 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展示并口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 生1: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涂出三分之一、六分之二和九分之三,发现三块地一样大。
- 生2:用圆片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也一样。
- 生3:通过画线段的方式,结果依然相同。
- 生4:转换分数为小数,它们的商也相同。
3. 课件展示,得出结论
- 师:校长分的情况和你们的实验一致吗?让我们用课件进一步观察校长的分地过程。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探索和验证,培养他们的个体潜能和合作精神,同时提高学习参与感)
4.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 师:同学们,既然这三个分数分的地相等,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生: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
- 师:观察这些分数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
-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变化,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 师:谁能总结这个规律?
-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师:同样地,如果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会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基本性质(板书)。
5. 知识总结与联系
- 师:大家发现这个性质和商不变性质有何相似之处吗?
- 生:因为分数可以与除法联系起来,分子是被除数,分母是除数。
---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1. 练一练
- 进行相关问题的练习。
2. 摸球游戏
- 老师准备一个装有不同分数的水果箱,学生需要说出与之相等的不同分数以获得水果。
3. 判断题(抢答)
- 1. 分数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对/错)
- 2. 把分子的值缩小五倍,分母也要缩小五倍分数才会变。(对/错)
- 3. 如果给分数的分子加4,则分母也必须加4以保证分数大小不变。(对/错)
4. 测一测
- 将指定分数转化为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以及其他练习题。
---
四、总结
1. 回顾知识
- 全班分享今天学习的知识点与感受。
2. 寄语
- 希望大家学会珍惜知识,持续探索,永远保持好奇心!
---
五、作业
- 完成练习册的第2和第4题。
---
板书设计:
- 分数的基本性质
- 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深入认识分数,增强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理解整数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整体“1”的概念,明白不同整体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数量差异。
- 难点:深入体会和理解“整数”与“部分”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过分数,谁能举几个例子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进行《分数的再认识》学习。
(二)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验单位一
1. 选择四名同学,各自带上自己的铅笔到讲台。(铅笔的数量为偶数:4、4、6、8)
2. 请这四名同学各自拿出自己笔的1/2,看看谁的速度最快且拿得最准。
3. 另选四名同学进行检查。
4. 各位同学讨论一下:你们是如何分的?(比如,将所有铅笔平均分成两组,各自拿出一组。)
5. 教师提问:虽然每位同学都拿出了自己铅笔的1/2,为什么拿到的数量却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数量不同)
6. 教师总结:原来,每位同学铅笔的“整体”不同,导致他们的1/2分数也不同,你们有没有对分数有了新的了解?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 带着新的理解,我们来讨论两个小朋友阅读书籍的情况。
2. 小刚和小明各自阅读了自己书本的1/3,他们阅读的页数相同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并与同桌交流后再分享。
3. 教师总结:因为他们的书厚度不同,即总页数不同,所以他们阅读的页数也不一样。(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 如果两人阅读的书页总数相同,他们读的页数是不是就相同了呢?(是的,整体相同,相应的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 进一步思考:王兴国和李晓阳各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们俩吃的一样多”,而李晓阳却说“我吃得比你多”,你们觉得谁说得对呢?
(三) 巩固练习
1. 请同学们练习教材P34的图示。
2. 完成教材P35的第一题和第二题。老师会依据错误率,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分数。
四、板书设计
- 分数的再认识
-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小游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强调了“平均分”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整数”与“部分”的关系。通过练习,学生们对整体不同的概念和相同分数表示的不同数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印度洋海啸捐款”的例题。同时,我注意到在练习第一题时,学生们在分数书写上有不少错误,主要是因为书中未明确说明要画辅助线与旋转图形,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课堂设计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一直是我思考的重要课题。启发自电视节目“挑战800”,我尝试将这种竞赛形式引入数学课堂,让课堂氛围不仅限于严肃的学习,而是变得活跃和合作。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自己从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分数的比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比较。
2.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3. 通过独立和合作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 投影仪
- 小黑板
- 自制的4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观看娱乐节目吗?如“夺标800”或“春节七天乐”?今天,我们将在课堂上进行一场《挑战课堂四十分》的竞赛,你们准备好了吗?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一些比赛规则需要了解:
- 我们班将分为四组,表现出色或积极回答的组将加两颗星,反之若不认真听就会扣一颗星。
- 最终获得最高分的组将获得奖励。
二、复习导入
1. 请大家回忆,单位“1”是如何平均分成()份的,这样的()数称作什么?分数单位又是什么?
2. 请说出在分数中包含()个和()个。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那么今天我们要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去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新课
1. 小组研究: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使用折纸、画图等方法进行比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励他们表达不同的意见。
- 小组汇报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比较方法及结论。比如,有的小组使用折纸法证明分数的大小,而有的同学用想象法来进行解释。
2. 观察比较。
老师:通过这些分享,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同分母的分数中,分子大的分数更大。
学生2: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小的分数反而更大。
3. 小结。
老师:大家通过不同的方法认识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将来在比较时,我们可以用这些简单的规则来快速判断。
4. 实际练习。
完成第83页的练习题,尝试不同分数的比较。
5. 新例教学。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帮助他们理解更复杂的分数比较。
四、巩固练习
1. 基本题练习。
- 完成练习十五的前两题,进行分数的排序练习。
2. 课堂总结。
老师:今天的比赛中,阳光小组表现优秀,获得冠军!其他小组也积极参与,大家都值得鼓励!
3. 发展题练习。其中包括口算题和分数比较等,确保每位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五、全课梳理
老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请分享你的想法。
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数比较的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总结和复习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