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8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词句的含义,并进行语言积累。
3. 从文本中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自然美,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陶冶。
课前准备:
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山的美丽风景与相关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 教师提问引导: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天山”?这个座落在我国西北的壮丽山脉不仅壮观,还四季分明。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充满神奇的地方,感受它在炎炎夏日中的清凉和诗意。
- (展示课件) “这是我们祖国的天山,气势恢宏的山峦,鬼斧神工的溪谷,仿佛在邀请我们去探寻它的美丽。” 让我们跟随课本的文字,去感受这幅自然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们静心读课文,找到段落中吸引自己的部分,并思考作者在传达什么信息。
- 教师组织讨论:选出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大胆分享,体会不同段落所展现的画面与情境。
- 第一段描述了天山的雪峰和溪流,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 第二段展示了密林的神秘之美。
- 第三段则描绘了更深处的绚烂自然景观。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结合文章的细致描写,试着在脑海中构建天山美景的画面。
- 学生在文旁写下自己的感受,鼓励每位学生分享并互相评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 教师:让我们再次品读课文,着重关注第二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带给我们的感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表达手法。
-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析段落中的比喻、用词和布局,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美。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 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尝试用心感受文字的韵味,并在朗读中表现出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使用的各种技巧,例如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动词,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掌握写作的技巧。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积累语言素材。
- 引导学生在课外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景物,运用比喻与形象化的描述,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分步骤的教学,促进学生对天山的深刻理解和个性化感受。在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不仅学会阅读,更学会欣赏和表达。
(一) 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 师:同学们,天山的景色是那么生动,那么富有生命力。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再次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仔细想一想,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把它们呈现给我们的?
(1) 学生默默读文,思考,并在心中体会。
(2) 交流感想。教师引导总结:
- ① 在这一段落中,作者描绘了雪峰、雪水和溪流,让我感受到天山是静谧与活力并存的地方。(从内容的理解进行评价)
- ② 作者的比喻非常生动,比如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水比作银链,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如同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评价)
- ③ 文中使用的词汇都很准确,例如“抛”让我感受到了天山的凉意,而“飞泻”生动表现雪水奔涌而下的气势。(从词句应用的感悟进行评价)
- ④ 这段文字的结构也很清晰,作者从蓝天的高处逐渐描写到雪水和溪流的低处,从远处的荒野到近处的溪边,层层推进,让人一目了然。(从布局的角度进行评价)
2. 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深入,大家都与天山产生了亲密的联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第3和第4自然段,围绕以下问题进行阅读和讨论:读一读,讲一讲,品一品。
(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2) 组内分享与讨论,教师总结:
- ① 第3自然段:内容是关于天山林中幽静的美丽景象;写法上使用了比喻;在用词上,“漏”与“照”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意境;布局从近到更近的细腻描写。
- ② 第4自然段:内容描绘了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上采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用词上“柔嫩”、“矫健”等词语精准而生动;布局则由近及远,探寻更深的美丽。
(二) 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 让我们再次自由地阅读课文,希望你能把天山夏日的独特美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关注那些动人的词句。
2.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同桌读,以及展示读。师生们共同点评。
3. 师:通过朗读,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天山的美丽,也领悟到作者表达的艺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 ① 注意那些重点词汇,如“飞泻”、“抛”等,它们是如何增添景物的生动性和准确感的。
- ② 关注重要句子,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比喻来描写天山的每一处美景。
- ③ 从段落结构到全文布局,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高处到低处,从远处到近处,呈现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
(三) 拓展训练
1. 归纳写作特征,然后进行小练笔:
- (1) 注重写景的顺序,整体以游览的方式,从山的外围渐进入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表现出景物的连贯与变化。
- (2) 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腻的描绘,灵活而生动的语言让画面栩栩如生。
- (3) 语言丰富多彩,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方风情,使用比喻、映衬、排比等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感人。
(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 课堂回顾:
《七月的天山》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的比喻展现了天山夏季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厚的赞美情感。
2.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三峡之秋》或《迷人的夏季牧场》。从古至今,诗人们都在歌颂天山:
- 唐代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勾勒出那缥缈神秘的天山意境。
- 清代洪亮吉的作品道出:“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展现了这雄伟之地的壮阔。
- 现代作家汪曾祺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中描绘:“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让人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
3. 小练笔:
让我们尝试写一段描写特定环境的景色,选择校园的清晨、公园的景物或节日的夜晚等,努力抓住每个细节,安排清晰的线索,合理的顺序,并在写景中抒发情感。
教师板书:
七月的天山
雪峰、雪水、溪流
密林深处(树)
天山幽谷(花)
小学四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的记叙文。文章通过作者在七月骑马游历天山所见的壮美风光,展现了祖国边陲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天山风光的热爱与赞美。文章开篇提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们向往的目的地,随后细致描绘了作者所见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五彩斑斓的野花。在结束时,作者深情抒怀,展现了对天山自然美的由衷赞美。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的自然风光可能了解不多,主要依赖图片展示来帮助他们感受到天山的壮丽与美丽。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和意境,鼓励他们积累有用的语言和句子,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8个生字,利用字典理解词语含义,并积累优美句子。
2. 能够流利、正确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描述天山景物的特点。
3. 能从文章中感受到天山美景的魅力,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能够描述天山的自然风光特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美感。
- 难点: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天山的美丽,理解其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 天山自然景色的图片素材。
教学时间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开场引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导学生感受“天山”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自主学习
1. 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韵味。
2. 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重点词语,例如:“戈壁滩”、“飞泻”、“五彩斑澜”等。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主要内容,鼓励他们表达对天山的感受。
4. 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自然景物来表现天山的美丽。
三、合作探究
1. 讨论课文的结构顺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
2. 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描绘了哪几种景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 针对文章中描绘原始森林的段落,讨论森林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描写方法。
4. 在第四段朗读后,讨论作者如何描绘野花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分享和交流,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
4. 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自然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细腻的描写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讨,使他们不仅能感知天山的壮丽之美,更能在心中培养对自然与祖国的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