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在探索如何将几分米或几厘米转换成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用小数准确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数值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复习旧知
教师询问:“同学们,你们记得1米大约有多长吗?”请同学们用手势示意,并共同观察黑板的长度。接着,教师板书今天的主题:“测量活动”。
2. 开始测量
- 小组活动: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测量黑板的长度。
- 结果汇报:各组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
- 小组讨论:学生们合作探讨如何将测量结果以米为单位表达。
- 结果总结:例如,2米85厘米可以转换为2.85米,1米1分米可以表示为1.1米。此过程是课上学习的重点内容。
3. 再一次测量
- 教师提示:“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可以测量的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测量,并且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
- 学生完成后,进行结果汇报。
4. 实践操作
-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小燕子,询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回答燕子所提出的问题。
- 燕子问:我体重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你能用千克表示吗?
- 全班共同得出:1千克500克等于1.5千克,而113克等于0.113千克。
- 教师总结:大家都能用千克来表达燕子的体重,接下来,老师问:“我的身高你们能用米表示吗?”同学们纷纷响应,可以表达。
5. 互动活动
-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测量自己的身高,同时请另一位学生进行监督并进行纠正。
- 测量结果:1米70厘米转换为1.7米。
- 接着,请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互相测量高度,并转换成米的单位进行记录。
6. 练习与反馈
- 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练习,学生们自行填写并与同桌互评。
7. 知识反思
-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感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体会。
8. 作业布置
- 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些物品,完成练习题1和2,继续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测量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测量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 探索如何将分米或厘米转化为米的单位,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小数的实际意义。
3. 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使用小数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和重量等测量结果。
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 学会进行十进制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
- 测量记录表
- 标尺或卷尺用于现场测量
学生准备:
- 常见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 准备好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
- 学生可以用手势示意,并进行讨论。
- 教师展示黑板并引导学生观察大小并进行测量,随后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学习主题:“测量活动”。
二、量一量
1. 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 分享测量结果。
3.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测量结果以米为单位表示。
4. 汇报结果并总结:
- 例如,2米85厘米可表示为2.85米;
- 1米1分米可表示为1.1米。
- 这个过程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
三、再量一量
-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并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
- 教师引入春天的主题,燕子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
- “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如果用千克来表示,应该如何表示?”
- 经过班级讨论,学生回答:
- 1千克500克表示为1.5千克;
- 113克则转换为0.113千克。
- 然后,教师询问同学们的身高,激励他们参与到测量中来。
五、激趣活动
- 将一名学生请上讲台,测量教师的身高,另一名学生进行监督,确保测量准确性。
- 当身高被测量为1米70厘米时,汇报结果为1.7米。
- 随后,老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任选一位同学进行身高测量并记录结果,以米为单位表示。
六、课堂小结
- 询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分享他们的乐趣和体验。
七、布置作业
- 给学生安排试一试的1、2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 测量活动
- 1米 = 10分米 = 100厘米
- 20厘米 = 0.20米
- 1厘米 = 0.01米
- 1分米 = 0.1米
- 1千克 = 1000克
- 1克 = 0.001千克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测量活动,学生不仅能用实际操作加深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还能在互动和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