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三借芭蕉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悟与品评课文的语言。
2. 领会课文的写作技巧,理解夸张手法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如何选择和使用材料。
3. 感受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以及他勇敢斗争和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品评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请同学们回忆,“三借芭蕉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大家觉得最主要的人物是谁?
2. 过渡:今天,我本来是来和大家一起上课的,但其实我还有个小请求,希望大家能帮我一个忙。感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事情是这样的,课文是基于原著改编的,经过我的一些修改,我重写了这篇故事,并对此很满意。我想请大家来看看我的改写版本,大家有没有兴趣参观一下?
二、品读课文
在将我改写的课文寄给教材主编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提出意见。毕竟,课文是为大家所写的,大家的反馈十分重要。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到底是课文更好,还是我重写的版本优秀。
1. 自主品读,互动讨论
- 请大家先阅读我改写的课文,再读原来的课文,找出其中的六处不同之处,并在改写的版本中标注。然后,想一想:哪个版本更好呢?大家可以自由发言,表达您们的看法。
2. 集体讨论与品读
- 引导同学们聚焦于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充分感受“夸张”的表现手法。
- 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的描写,体会孙悟空的形象和性格。
- 重点钻研的句段包括:
- 描述火焰山的句子,说明烟火的超乎寻常。
- 孙悟空借扇被扇出五万里,以及他在铁扇公主肚子里借到扇子的情节。
- 描写火焰渐渐更旺的句段。
- 孙悟空利用变身骗取真扇的过程。
- 描述他与牛魔王大战的场面。
三、拓展品读
- 学生通过对原课文的快速浏览,讨论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过程中,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讨论如何选择和处理相关材料。
- 例如,细述孙悟空的粗心与守信用的行为,强调他神通广大和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四、布置作业
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我知道我改写的课文不及原稿精彩,可这让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有如此多优秀的学生。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比我更好的故事。因此,课后请同学们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重新编写《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或者阅读原著,创造一个其他的故事。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分享你们的创作,无论是做成书面作品还是口头表达,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深入理解《三借芭蕉扇》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分段落复述故事内容。
2. 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孙悟空三次借用芭蕉扇的经历,学习他勇敢面对困难、不怕挑战的精神,并领悟经典作品的魅力。
3. 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想象,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 预习和熟读课文
- 制作有趣的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引入数字“3”的文化象征,提到古诗词及传统小说中对数字“三”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到“三”字的独特魅力。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三借芭蕉扇》。
- 出示课题,朗读并解析:“三借芭蕉扇”。让学生理解“借”的重要性,同时引导他们注意“芭蕉”的写法。
2. 整体把握:
-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孙悟空在三次借扇时采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
- 分组讨论每一借的情况:第一次借是用逼迫,第二次是欺骗,第三次则是通过正义的斗争获得。
3. 精读分析:
- 让学生分享他们觉得对孙悟空的哪次借扇最为欣赏,并说明原因。比如:第三次借扇不仅借到了扇子,而且展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展现了孙悟空的勇气。
- 通过对比语言学习,分析词语的准确性。例如,使用“叫来”和“请来”的不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用词的微妙之处。
4. 总结提升:
- 讨论通过三次借扇,孙悟空的形象如何得到了丰富,最终成功扇灭火焰山,继续往西行。
- 提问学生,如果可以和孙悟空对话,他们想说些什么,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深义。
- 播放《敢问路在何方》,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的机智与勇敢是如何帮助唐僧师徒克服困难的。
5. 引导思考:
- 结束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比如《三借芭蕉扇》是否真的是“三借”,或者“芭蕉扇”中的“借”是否有更深层的含义。
- 鼓励学生课后记录他们的思考,期待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不仅理解《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情节,更能从中领悟到勇敢、智慧和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他们对其他经典作品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