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杏儿熟了》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奶奶的朴实和善良品质。
2. 学会对课文进行分段,能够概括每段的大意。
3. 认识并理解8个生字,特别是“依偎”、“吩咐”等6个词语的含义。
4. 提高朗读技巧,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杨朔的《可爱的小蜜蜂》,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蜜蜂的无私奉献和勤劳奉献的精神。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新的课文《杏儿熟了》,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又将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和道德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理解文本所传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老师倾听并不作评价。
3. 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总结课文的大意。
三、深度阅读,理清文脉
1. 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杏儿熟了的情景和背后的故事。
2.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
四、细读课文,掌握字词
1. 进行朗读训练,争取做到流畅无误。
2. 找同学进行配对朗读,交流心得。
3. 学生相互帮助,学习和讨论生字。
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要求同学们抄写不会的或较难的生字,加深记忆。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子: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杏儿熟了》讲述了三次杏子熟透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每一次杏熟所表现的情感和意义。
一、研读第二段,感受奶奶的高尚品质
1. 学生快速阅读文本,重点关注三次杏熟的叙述,看看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一次杏熟。
2.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读,老师进行适度的指导和引导。
3. 学生总结段落的大意,并反馈交流。
4. 在此段落中,“我”与奶奶在面对小淘淘偷杏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通过寻找相关句子来分享感受。
5. 自由研读和小组讨论。
6. 通过对以下句子的分析,来理解奶奶的朴实和善良:“她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子往下打。她脚底下站不稳,身子颤颤巍巍的。”以及“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尝鲜。”
7. 小结:面对如此仁爱的奶奶,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过渡: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前后两次杏儿熟了所描绘的情景及其内在联系。
二、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1. 分段阅读,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总结段落大意。
3. 理解段落中的重要句子,探讨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4. 分析第二次杏熟与前后段落的联系,共同探讨整个故事传递的情感。
三、朗读全文,深化理解
最后,大家一同朗读全文,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为我们生活中的善良与分享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通过这两课时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杏儿熟了》的内容,不仅学会新的生字词,也能领悟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像课文中的奶奶一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杏儿熟了》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奶奶的纯朴与善良。
2. 学习为课文分段,提升段落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奶奶说的话的深意。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 提出要求:同学们要认真阅读课文,确保正确发音,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的内容。
3. 检查预习情况:
- (1) 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关注其语音语调。
- (2) 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
1. 指名同学进行思考练习1的朗读,激发课堂参与感。
2. 请学生再次按要求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完成后可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三、逐题检查与讨论
1. 第一题: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家的杏儿丰收且美味?
2. 第二题:面对邻居淘淘的偷摘行为,“我”的内心是如何反应的?奶奶的处理又有何不同?(例如:“活该”的心态与奶奶的宽容形成对比。)
3. 第三题:你如何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这句话的含义?(强调分享的快乐,看到他人享受美食自己也感到幸福。)
四、练习分段
1.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如何将课文合理分段,并在合适的位置做上记号。
2. 讨论各个段落的划分。
- 第一段(1-4句):描述杏儿的丰收与美味。
- 第二段(5-9句):涉及邻居淘淘的行为与奶奶的反应。
- 第三段(10句):总结分享的意义。
五、感情朗读实践
1. 先由每位同学个人练习,并注意感情的投入。
2. 指名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升课堂气氛。
六、布置作业
- 鼓励同学们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在朗读中体会奶奶的角度与情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板书设计:
- 奶奶
- 分栽教育
- 杏
- 偷摘
- 小伙伴分享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更能体会到分享与宽容的重要性,学习如何用善良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小插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