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2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份专为小学四年级设计的数学课件,主题围绕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第1篇: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拓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内容:

- 课本62-64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2. 能够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出示刘翔跑步的图片

- 师:同学们,这位运动员是谁?你们还记得他在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吗?

- 生:是刘翔,他跑得很快!

- 引导讨论速度的概念

- 师:那么,“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没错,就是速度。

- 师:在刘翔的成绩表中,110米是什么意思?(路程)

- 师:他的12.91秒、13.18秒和13.20秒又代表什么?(时间)

- 引导学生思考

- 师:通过成绩单,你们认为刘翔为什么能赢呢?(时间少)

- 师:刚刚我们讨论的速度和什么有关系呢?(时间和路程)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比较不同车辆的行驶情况

- 师: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谁的速度更快?

- 师:请大家从这个数据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2. 解决问题并画线段图

- 师:可以通过计算或者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

- 小卡车: (画120千米的线段)

- 大客车: (画210千米的线段)

- 师:大家注意,这两条线段的左端要对齐。你们可以指出哪个车的速度快吗?

- 生:大客车更快!

3.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同学们,可以写下速度的公式吗?

- 师:(示范并书写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4. 理解速度单位

- 师: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构成的。比如,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表示什么呢?

- 师:如果大客车的速度,又该如何表示?请在练习本上写一下。

5. 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 师:现在,大家可以尝试计算以下问题:

- 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 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 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一百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多少?

三、实际运用

1. 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 师:速度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充满了速度的概念。让我们一起观察周围,比如交通工具等。

2. 解决实际问题

- 师:小红和小明约好一起去少年宫玩,如果她们同时从家里出发,你们觉得谁会先到达呢?

- 师:你们认为光看距离就能确定吗?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课堂总结:

-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路程、时间和速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不仅学会了速度的计算,还理解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概念。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2篇: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拓展

标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程标准:

1. 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接,通过数学思维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日常生活或特定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概念,了解速度的单位,并能够正确读写这些单位。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 × 时间 = 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的理解及速度单位的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具备处理整十数的能力,能够独立解答与每分钟行驶多少米相关的应用题。通过以往的生活实践,他们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感知。这些知识和经验为他们掌握本节课内容、建立行程问题的数学模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策略:

1. 使用助学单,提前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和存在的障碍,设计教案时围绕如何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展开。

2. 遵循“五主一辅”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注重思维训练、教材内容、学生情感的提升,并借助趣味故事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通过快递吗?你们知道快递是如何送到你们手中的吗?”随后播放一段关于物流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快递运输的过程,并请求学生分享见到的数学信息。鼓励他们提出与路程、时间和速度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车站与物流中心的距离是多少米?”

二、活动促思

1. 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这些概念,鼓励小组讨论,并定义速度、路程等核心概念。“单位时间内行驶的米数或千米数即为速度。”通过互动,学生逐步掌握速度单位的写法。

2. 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速度 × 时间 = 路程;路程 ÷ 时间 = 速度;路程 ÷ 速度 = 时间。”让学生互相讨论理解这些关系的意义。

三、拓展延续

基于课堂气氛的热烈,设计一个闯关游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

四、巩固练习

通过设置不同关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路程、速度和时间的计算。通过具体的问题强化理解,例如:

1. 240千米的路程由速度为60千米/小时的汽车行驶4小时完成,鼓励学生理解其中的计算关系。

2. 基于每小时做纸花25朵的例子,让他们运用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五、总结回顾

结束时,教师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善于总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课后整理知识,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加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持续保持探索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