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我想》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学习文中13个生字,并理解词语“花苞、汲取、柔软、篷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 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第三节续写一段文字。
-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先请你们闭上眼睛,倾听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想一想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通过播放自然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教师:那么,你们能幻想一些生活中未曾发生的事情吗?
(再次唤起学生的想象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明白幻想与想象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接下来,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我想》,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 首先各自独立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 对着同桌交流一下,你都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
3.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重要词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1)带着一串花苞,随着风儿悠荡。
(2)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3)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4)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
(通过检查理解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 四人小组合作读文,分享彼此的理解与思考,探讨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
2. 全班秉承讨论的形式,解决小组内无法明确的问题,如:“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为什么要和爸爸妈妈商量?”等。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自主阅读和思考。)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师生选取感兴趣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然后互相评议。
2. 学生练习朗读,分析每小节写的内容。
3. 尝试背诵课文。
(这个环节强调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帮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和背诵中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能否仿照课文第三小节,续写你们自己的愿望呢?可以通过画画、朗读或写作来表达哦。
2. 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分享他们的愿望。
(通过这种续写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习的乐趣。)
六、欣赏图片,渗透思想教育
教师:同学们的愿望都很美好!老师也画了两幅图,想与你们分享。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 大屏幕展示第一幅画(美丽的家园,自然风光)。
2. 学生分享观看后的感受。
3. 展示第二幅画(中国的名胜古迹及科学成就)。
4. 教师总结:这两幅图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是前辈们通过努力与创造绘制的美丽蓝图。相信每个人的愿望都有可能实现,鼓励自己,相信你能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阅读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使情感得到深化。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作为引导者与组织者,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丰富的听、说、读、写、画、演等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真切感受到课文的魅力,激发思维的火花,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表达。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我想》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重新编写一段诗歌。
重点与难点:
- 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创造性地仿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开场提问: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愿望,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愿望呢?
2.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个女孩,她的愿望不同于我们每个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我想》。(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 进行个别朗读,老师给予反馈。
3. 随机抽查生词,帮助学生一起认读。
4.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朗读的韵律与情感。
三、细读课文,想象体会,理解内容
1. 提问:大家喜欢这首诗歌吗?我们接下来深入学习这首诗。
2. 自由阅读整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再次阅读并思考诗中表达了什么,这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3. 学习第一小节:
- 认真默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播放轻音乐)
-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 讨论“悠荡”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理解词汇。
- 通过具体的描写,讨论这段文字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指导学生如何读出喜悦的情感。
4. 自学第二小节:
- 学生轻声阅读,然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分享自己的理解。
- 讨论“绿色的篷帐”带给大家的想象。
- 选出几位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中的美感。
5. 学习第三小节:
- 全班齐读第三小节,感受诗句的节奏。
- 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除了诗中描绘的画面外,还看到了哪些美好之处。
- 思考与想象是创造的开始,现在就让我也和这位小女孩一样,把你们的想象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
1. 学生把自己编写的诗歌抄写下来,分享给家长欣赏,鼓励亲子互动。
2. 画出诗歌中描绘的场景,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涵,还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诗篇。让我们在课堂中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