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认识吨的概念与应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认识吨的概念与应用(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这篇课件旨在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掌握“吨”的概念,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1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认识吨的概念与应用
拓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重量单位“吨”的含义,认识“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并掌握1吨等于1000千克。

2. 学会进行简单的重量单位换算,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重量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基础概念。

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讲解和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重量单位。谁能给大家讲讲1克和1千克分别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哦!

例如:一筐苹果大约重20千克,小兰的体重约2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50克,大卡车的承载能力可以达到8吨。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虽然提到了吨,如果有同学用“吨”作为单位回答我们,大家可以问问他们是怎么得知的。然后,我们将引入今天的新课:认识一个重量单位的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初步认识“吨”

吨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多重呢? 让我们逐步展示一些大约重为1吨的常见物品,比如一辆小汽车或一个大水箱,帮助大家对“1吨”的重量有个初步的认识。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得知:1吨等于1000千克,而吨的标记是“t”。(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很多知道重量的物品,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呢?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为单位的物品呢?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大家可以观察到很多可以用“吨”来描述的重物,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些例子呢?

在讨论中,我们可以总结:一般以吨为单位的物品不仅体积大,而且也很重。这样的东西通常是我们所称重的“大宗物品”。

接下来,我这里有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最适合的重量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重量!例如,举出大约重为1吨的物品让大家交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千克和吨之间的换算练习。

首先,出示两个数学题:

1. 3吨等于多少千克?

2. 8000千克等于多少吨?

让同学们任选一题解决,并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3吨就是3个1000千克,最终得到3000千克;而8000千克正好可以被1000千克整除,里面有8个1000千克,因而得出8000千克是8吨。

接下来,我们看一幅电梯的照片,上面标明了允许最大载重量为1吨,问大家:如果电梯上全是成年人,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人?如果是小朋友呢?如果全班同学一起上电梯,至少需要坐几次呢?

四、巩固拓展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总结一下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自己学会了哪些技能?

我们再讨论一下:“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个说法正确吗?

老师要强调一下,“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区别。在这里帮助大家清晰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并得出扩展关系1吨=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完成练习三的第2、3题,巩固您今天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3吨=______千克

8000千克=______吨

第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认识吨的概念与应用
拓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建立“1吨=1000千克”的基本认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算能力,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1吨的概念。

- 教学难点:有效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一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个水果贸易市场的场景:有许多箱子和袋子装满了水果,并提到一个苹果的重量约为200克,询问学生如果一箱苹果重15千克,那装满苹果的大卡车大约会有多重。此时,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可能的答案是3吨。

2.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吨”这个单位的初步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 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 请同学们在教室里寻找是否有适合用“吨”这个单位来描述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电视机等),讨论使用更合适的单位来描述这些物品的重量。

- 提问:哪些物品最适合用吨作为单位?学生可以列举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建筑工地上的石材等例子。

2. 认识吨

- 组织4名同学站在一起,询问他们的体重,推算出他们的总重大约为100千克。然后,引导学生推算,8个这样的同学重200千克,40个同学的重量约为1000千克,这样得知1000千克便是1吨。

- 通过媒体展示问题,帮助学生实际感受重量,比如:

-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一吨大米需要多少袋?

- 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约需多少块砖才是1吨?

3. 小组合作

- 设定一个填空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5千克,一袋面粉25千克,一头牛500千克。请同学们填一填,1吨等于多少个什么物品的重量。

- 讨论出在生活中哪些方面会需要用到“吨”这一单位。

4. 实践联系

- 完成填空:

- A: 卡车载重4(吨)

- B: 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 C: 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克)

- D: 浙江的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以207.5(千克)成功获得冠军,这样有学生能想到他大约能举起多少个同学的重量。

-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吨),引导学生讨论这个概念。

(三) 吨和千克的换算

1. 学生尝试以下例题:

- (1) 5吨 = ( ) 千克

- (2) 2450千克 = ( ) 吨 ( ) 千克

- 教师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路并进行解答。

2. 进一步练习:

- 8000千克 = ( ) 吨

- 6吨20千克 = ( ) 千克

(四) 课堂小结

总结当天学习的重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回顾吨与千克的概念,强调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练习

1. 填空:

- 4000千克 = ( ) 吨

- 3吨 = ( ) 千克

- 2吨600千克 = ( ) 千克

- 4200千克 = ( ) 吨 ( ) 千克

- 7吨38千克 = ( ) 千克

2. 应用题:

- 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 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的大米,合多少千克?

- 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和多少克?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会吨的定义和换算,还能在真实的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

第3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认识吨的概念与应用
拓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中具体的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并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 过程与方法

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1吨=1000千克的换算,能灵活进行简单单位换算。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对“吨”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千克和克,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实物,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由于“吨”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质量单位,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因而需要通过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与理解“1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够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10千克一袋的大米、学生自备的桶水、书籍等不同重量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 提问: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吗?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呢?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大约有多重吗?(展示动物图片)

- 例如:鹦鹉约重35千克,小兔约重3千克,东北虎约重350千克,大象约重5吨。

- 讨论:鹦鹉和小兔的体重为什么用克或千克作单位?那大象的体重用千克合适吗?

- 引导:了解大象的质量应使用“吨”这个单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吨来表达呢?(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

- 引入新课程主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二) 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 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 提问:1吨有多重?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 引导观察:展示10袋每袋重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吨=1000千克。

- 例题:一只北极熊500千克,两只北极熊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 共同感受1吨的重量

- 每小组准备10千克的大米,体验10千克的重量,并推算多少袋达到1吨(100袋即为1吨)。

- 进行分组体验,让学生通过抱、抬、背等方式感知1吨的重量,汇报各组的感受。

3. 吨与千克的换算

- 利用课件展示换算题目,进行讨论与填空练习:

- 例如:4吨=____千克;3000千克=____吨。

- 让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汇报结果。

(三) 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 课本练习:第34页第1题连线题、第二题独立练习及小组讨论、第三题关于单位换算的计算。

- 反馈解决方案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 课后任务: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并与父母讨论节水的方法与目标。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吨”的质量观念,切身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