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寄书》课件
教学内容:课本P8――P9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并解决涉及小数加减计算的简单问题,掌握进位与退位的算法,并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体验到通过估算解决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并能清晰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深入探索小数加减法中的进位和退位算法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挂图,以便直观展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笑笑打算去邮局寄书,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她需要支付的邮费是多少。
2. 玩中学:
- 通过创设情境,揭示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并列出相关的算式。
- 学生们在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时,需逐步思考大约需要支付多少元的邮费,以及这个金额应在多少元到多少元之间。
- 强调同伴间的讨论,让学生们解释他们估算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估算结果的范围,比如:“我预计不会多于X元,也不会少于Y元。”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3. 全班交流与探究:
- 全班交流各自的估算结果,共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 请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独立计算 1.6元+12.4元。比对估算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的异同。
4. 学习方法探讨:
- 引导学生讨论在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完成相关的“试一试”题目,探讨退位减法时须注意的事项。
5. 实战演练:
-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各个练习题,并鼓励他们优先使用心算,然后通过竖式验算来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 进行“森林医生”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再进行集体订正,以巩固知识。
6. 自主学习与提问环节:
-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并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主动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 变换问题情境,例如“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7. 总结提升:
- 在教学结束时,进行总结,重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和应用小数加减法,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不仅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寄书》教学设计与活动总结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问题,准确处理计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2. 学生能够理解一些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问题,培养估算意识,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效估算。
3. 通过“寄书”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提出能力,以及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活动一:寄书
1. 观察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激发他们的思维。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并相应列出算式?
-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相关算式,如 1.6 + 12.4 = ?
- 教师鼓励不同的列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2. 估算邮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问道:“你们认为笑笑大约需要多少邮费?”鼓励学生思考估算的范围,促进小组内讨论。各小组分享他们的估算过程与结果。
3. 计算与交流
学生根据选择的算法独立完成计算,随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对比不同计算方法,并加强对小数加法的理解,强调“小数点对齐”和“满十进位”的计算规则。
4. 小数减法的讨论
在学习小数减法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减法的关键点。
5. 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独立分析并进行集体反馈,通过“森林医生”的情境增加趣味性。
活动二:购物
1. 购物情境图
展示购物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小明和小青去书店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小明的40元是否足够购买两本书。
2. 问题解决方法讨论
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进行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引导学生分析与之相关的变式问题:如果问剩余多少钱,问题的性质改变了。
3. 估算与计算的区别
学生讨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估算解决,哪些需要具体计算,培养他们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辨别能力。
4. 针对性的练习题
通过“练一练”第4题与第5题,进一步练习小数的加减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分享解题思路。
活动三:小结
在完成各个活动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观察、讨论、计算能力进行总结,强调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数学《寄书》课件
教学目标
- 知识教学点
1. 理解小数加减法中进位与退位的运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2. 能够独立分析并解决与小数加减法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能力教学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够清楚地解释估算的步骤。
教学重点
- 小数加减法中,进位和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 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掌握。
教具准备
- 课件、练习本、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导入情景:笑笑去邮局寄书给好朋友小明。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讨论你们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问题引导:“笑笑一共花了多少钱?”
- (1) 先让学生进行估算。教师问:你们觉得笑笑大约需要支付多少邮费?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 (2)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并记录下运算过程,分享他们的计算策略。
- (3) 学生们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 方案A:1元 + 12元 = 13元,6角 + 8角 = 14角 = 1元4角,总共14元4角。
- 方案B:将1.6元转换为16角,12.8元为128角,16 + 128 = 144角。
- 方案C:使用竖式计算
```
1.6
+12.8
------
14.4
```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展现算法的多样性,激活思维。
- (4) 讨论计算注意事项: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进行1.6 + 12.8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满十进位。
-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法的进位规则,加深对算法的掌握。
2. 尝试练习
- (1) 计算两包邮费的差异,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方法。
- (2) 讨论“小红给阿姨15元,该找回多少元?”
- 学生先思考后计算,接着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
- (3) 提问:在进行小数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当某一位不够减时,需要向前一位借位。
- 设计意图:强化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竖式算法。
3. 揭示课题
-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数加减法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 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法(包含进位与退位)。
三、巩固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练习题,选出的几题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2. “森林医生”活动:识别错误原因后进行订正。
3. 完成书本第3、4、5题:
- 学生理解题意并列算式进行计算,最后分享解题过程。
-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培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 学生回顾今天所学,回答:“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板书整理:
- 寄书 ――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 (1) 1.6 + 12.8 = 14.4(元)
- (2) 12.8 - 1.6 = 11.2(元)
- (3) 15 - 14.4 = 0.6(元)
通过以上的课堂活动和讨论,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