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课件分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课件分享(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的课件,重点讲解了混合运算的定义、规则及其在实际数学问题中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1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练习,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特别是加强对“先乘除,后加减”这一重要运算原则的认识。

2.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括号的使用规则,明确在包含小括号的算式中,必须首先计算括号内的内容,以此提高他们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3. 通过丰富的练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

4.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具专注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特别是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以及小括号在运算顺序中的关键作用。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每位学生准备一支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们发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依次分享自己的见解。

2. 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出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指导练习

1. 题目引导:

- (1)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情境。请同学们观察图画,看看图中展示了怎样的信息,涉及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 (2)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列出算式时请特别注意划线标出需要先计算的部分。

2. 学生进行第二题的独立完成,并进行相互判别。强调在有加减和乘除的算式中,计算顺序应为:先乘除,后加减,确保大家都能熟悉这个规则。

3. 对于第三题,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后进行颜色涂写,享受动手的乐趣。

4. 再次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询问图上显示了什么信息,待解的问题是什么。

- 学生独立解答后,分享他们的思路。

5. 比较饮料价格,提供三种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记得用数学符号表达:

- 解法一:12÷6=2(元)

- 解法二:3×6=18(元)

- 解法三:12÷3=4(瓶)

- 最终得出结论:男孩所购买的饮料较便宜。并计算出每瓶饮料便宜了多少钱。

6. 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小括号的重要性,为什么使用小括号能助力计算准确性,接着进行小组讨论。

- 每个小组汇报所讨论的问题和发现,全班分享交流。

7.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围绕数学信息的获取、问题的解决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8. 进行数学游戏“24点”,游戏规则说明后,分组进行,增强课堂互动与趣味性。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本单元的混合运算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关键的运算顺序规则。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原则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以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第2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体会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列出综合算式来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

2.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提高计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探索并掌握包含除法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涉及加、减、乘、除四则的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

1. 生活实际情境创设: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享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信息交流。

3. 独立列式计算:学生需独立进行计算,并与同学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展示算式 7×6 + 24,让一位学生板演计算,讨论并总结运算顺序。

2. 利用课件展示例题,寻求学生找出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引导他们提出相关问题。

3. 从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作为研究重点,设置讨论话题。

二、学生交流、合作与探究方法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解决提问,教师可适度参与,收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

2. 学生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步骤与书写格式

3. 及时总结:在混合算式中,我们应优先计算除法,然后进行加、减法运算。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1. 课件展示多个混合算式,如 147 - 72 ÷ 6,327 - 56 + 78,56 ÷ 8 × 15,以及 32 × 3 + 37,要求学生讨论各算式的计算顺序。

2. 对计算顺序进行分类指导: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若含有乘除与加减的两级运算,则优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3. 将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流程。

设计意图:通过将“说-做-算”的方法结合上,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明确计算顺序,提升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 今日收获:学生应能明确指出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的计算规则,以及两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2. 提出疑问:这一部分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任何不明白的地方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 主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 教学例:

\[ 45 - 70 ÷ 2 = 45 - 35 = 10 \text{(元)} \]

1. 在综合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仅有加减法或仅有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通过板书与示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及时总结并明确分类,以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第3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自主、熟练地计算包含乘法和除法混合的三步计算题。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审题和仔细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 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熟练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 运用知识迁移,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口算练习

1. 计算题:140×3 + 280、400 - 400 ÷ 8

- 学生讨论这些运算中包含哪些运算类型,运算顺序如何。

- 明确:只有加减或仅乘除法时,从左到右计算;当有乘除与加减并存时,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 学生在黑板上指名演示其解答。

2. 续入新课:

-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混合运算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新课程教学

1. 学习例题:

- 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总共需支付多少元?

- 学生朗读题目教师提问:已知条件是什么?你们觉得要算出总金额,首先应该算什么?如何列出综合算式?

- 学生思考后列式:12×3 + 15×4 或 15×4 + 12×3。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列式应该优先计算什么?讨论并汇报各小组的想法。

2.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优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学生在书上进行练习。

3. 试一下:150 + 120 ÷ 6 × 5

- 学生独立完成,分享各自的计算过程。

- 对于 120 ÷ 6 × 5,为什么应先算 120 ÷ 6?讨论运算顺序,明确:在混合运算中,一般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练习1:

-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展示作答。

- 强调运算的顺序和书写格式,确保学生理解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乘除需先于加减。

2. 口算并说出运算顺序:

- 计算示例:48 ÷ 4 + 2 × 4;48 ÷ 4 + 20 ÷ 4;48 - 4 + 2 × 4;48 + 4 + 2 × 4

-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3. “想想做做”练习5:

- 学生首先列式计算,再交流和讨论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课堂小结

- 对今日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重申混合运算的规律。

五、布置作业

- 完成“想想做做”练习6,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