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优雅的写景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与气势磅礴。作品不仅带领读者感受自然的美,亦蕴含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增强他们对祖国的情感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本节课旨在透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绘,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同时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怀。课程的设计将围绕“声”、“形”、“色”三大要素开展,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创造引导思考的氛围,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及其壮丽景观。
2. 学会按时间顺序对课文进行分段和段意概括。
3. 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感受,提升朗读能力。
4.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与比喻句,加强对文学语言的感知与欣赏。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释题,创设情境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去过江边吗?知道潮水是怎样涨落的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播放相关音乐,教师范读课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文中描绘的壮阔场景。
(二) 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1. 理清文路:
-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划分段落。
- 引导学生辨析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及主要内容。
2. 精读第二段:
-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作者如何从远及近描述潮水的变化,从声音、形状和颜色等方面理解大潮的奇观。
- 播放录像片段,视觉与听觉结合,加深对大潮的理解。
3. 分析、总结与朗读:
- 各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声音、形状与心情的变化。
- 学生自由读、感情朗读,复述潮水由远到近的壮丽景象。
(三) 深入理解,朗读与品味
- 学生分段朗读,教师适时给予反馈,拓展对生动比喻的理解。
-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力量与美,同时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深刻领悟“天下奇观”的意义。
(四) 再读全文,情感升华
- 指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形成声势,再次感受文章的力量。
- 总结讨论:作为观潮者,如何面对这样宏伟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分享个人感受,加深对祖国与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要求
1.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魅力,并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学会将课文合理分段,并正确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3.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浸入情境,提升理解能力与想象创造力。
4.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汇与比喻句,培养语言的敏感性与文学素养。
教学用具
-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
- 音乐录音带(2.5分钟)
- 词语卡片
结语
通过“观潮”的学习,让学生在文学与自然的交融中,培养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情感。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人生中,自然、文学与生活相融,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新文章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3、4自然段。
3. 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词句含义。
4. 通过对大自然壮观景象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认识7个生字,写好13个生字。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 难点:
- 理解词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的写法。
2. 利用第一幅图感受潮水的壮丽景象,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7个生字及其写法。
2. 通过观察观潮者的行为,体验观潮的热烈气氛。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 昨天老师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今天要把这个画面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这幅画卷的名字叫《观潮》。
-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句子流畅性,遇到生词时进行标记。
2. 与同桌相互检查,分享阅读体验。
3. 你们在阅读中是否找到了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 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 自由阅读1、2自然段,分享自己的理解。
2. 假如你就是观潮者,你会看到什么?
- 指导朗读那些描写美好感受的句子;
- 你的心情如何?(例如:激动、期待)
- 尝试做一个解说员,向大家介绍这幅壮丽的景象。
3. 提出疑问:为什么大家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还要耐心等待观潮呢?(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奇观)
(四) 小结
- 这份大自然的奇观是以怎样的方式展现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感受潮水的壮观。
2. 边读边记忆潮水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 找出描述声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 理解词语所传达的气势与壮丽。
3. 通过反复阅读感受观潮者的惊喜。
三、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 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带来了哪些印象?(气势、壮观、难忘、凶猛等)
2. 有哪些语句展现了这种气势和壮观?例如“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请尝试有声有色地朗读这些句子。
3. 提问:此段是否还有哪些描写声音的句子?
(二) 观察并找出关键字
- 请各位同学注意作者用哪些词语描绘潮水的壮观,尤其是在描绘声与形态变化时的顺序。
- 通过细致的阅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 探讨潮退后的景象
- 评论潮退后大自然呈现给我们怎样的新面貌。
(四) 课堂总结
- 经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在心中画出了这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为自己的努力和收获鼓掌,期待下次的精彩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观潮》,让学生了解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其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祖国自然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即“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懂得观察事物时要有条理和顺序,提升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文中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含义,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语言中。同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 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 理解并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 钱塘江大潮的多媒体软件。
2. 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3. 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
变序式教学,以启发式讨论为主。
六、课时安排
本课程计划分为三课时进行。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言
- 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背景,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欣赏一下在浙江省杭州湾的壮丽潮水,感受这股自然的力量,可以吗?”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 引导学生讨论“观潮”的意思,鼓励他们找出文中提到的生字新词,并进行朗读。
3. 词汇理解
- 通过游戏或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并理解新词的具体意思,重点分析“横卧”、“浩浩荡荡”、“如同”等词语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4.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 请学生根据“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理清思路,为后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5. 作业布置
- 默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并抄写新学的词语。
第二课时
1. 导言
- 对上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回顾,期待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理解。
2. 讲读课文
- 逐段讲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各段落的情感变化和景象描写,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观察与讨论
- 播放潮水来临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声势浩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并在讨论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4. 分析总结
- 指导学生总结潮来、潮去的情境变化,讨论作者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
1. 导言
- 向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回顾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
2. 总结与分析
- 全班一起汇总讨论结果,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到作者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规律,强调顺序和重点的重要性。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通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激励他们在朗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4. 写作练习
- 鼓励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尝试用新学的词汇造句,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学习《观潮》一文中,不仅领略到自然的壮丽,还能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加深对家国河山的热爱与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