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和虚心请教的习惯,增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动物观察的兴趣,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
2.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含义,能在句子中找到“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 能够模仿例句,按照指定内容使用“原来……怪不得……”造句。
4. 能流利且准确地朗读课文。
5. 能理清青蛙蝌蚪与蛤蟆蝌蚪之间的不同,并有条理地进行说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不合群”的含义,了解合群和不合群的蝌蚪之间的区别。
2.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准确朗读多音字“调、觉、难、别”,掌握16个生词。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到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会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想描写不合群的小蝌蚪?”等。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做好标记。
2. 指名朗读感兴趣的段落,注意读音的纠正(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 学生静心默读,再根据文本内容提出疑问。
2.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 全班一起讨论,集体分享。
(四)抓住主要问题
1. 引导学生选择并讨论哪些问题更为重要。
2. 带着选择的问题,深入课文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表现如何?从外形来看,独游的小蝌蚪相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大;而在颜色方面,独游的小蝌蚪呈青灰色,而群游的则是黑色的。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中表现得相当出色,通过提问和讨论,大家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深入分析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 能为青蛙妈妈撰写一则寻人启示。
3. 会用“原来……怪不得……”构造句子。
4. 认识到生活中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并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和向他人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复习重要词语,并进行正确朗读。
2. 检查学生能否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的问题
1. 回顾上节课的发现,进一步探讨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 学生互相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查技术方案。
3. 提出问题时应简洁明确,便于老师快速理解。
(三)综合提高
青蛙妈妈在担心不合群的小蝌蚪,老师引导学生撰写寻人启示,讨论所需信息,并绘制内容,确保涵盖外形特征和性格脾气。这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不合群的小蝌蚪》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和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准确读出多音字“调、觉、难、别、结”的发音,并理解相关词语的用法。
3. 能够识别并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丰富词汇量。
4. 能够流利而准确地朗读课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通过反复练习正确理解和朗读课文,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的态度。
- 难点:理解课文中表述的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以及不合群的小蝌蚪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新课
- (1)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百花争艳,小蝌蚪也开始在小溪中欢快游动。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孩子们外出踏青,意外发现了一只不与群体为伴的小蝌蚪。
- (2) 课题阅读:讨论“不合群”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只小蝌蚪为何与众不同。
2. 默读课文、初步理解
-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和情景,鼓励分享自己的见解。
3. 自学检查
- (1) 交流学习字词的记忆方法,进行字形分析,例如“孤”、“扭”的书写与笔顺。
- (2) 通过指名朗读,纠正发音,确保发音准确。
- (3) 指导完成课后作业,寻找“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并解释及造句。
4. 讲读第一段
- (1) 分析段落中交代的背景信息(人物、地点、时间、事件)。
- (2) 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看到和发现的内容。
- (3) 利用图画帮助理解小蝌蚪的独游与其他蝌蚪成群结队的状态。
- (4) 讨论“闹别扭”的意思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
- (5) 齐读课文,增强朗读的氛围。
5. 作业
-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巩固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1. 复习引入
-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温故而知新。
2. 讲读第二段
- (1) 小组讨论:为让小蝌蚪回到群体中,大家想出了怎样的办法?结合插图进行交流。
- (2) 划出文本中通过手段让小蝌蚪融入群体的句子,讨论实验的结果。
- (3) 分析两次拨动的效果,并找出不同之处。
3. 齐读第三段
- 比较句子含义的差异,讨论“不是一家人”的深层含义及其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性。
4. 学习第四段
- (1) 质疑假设,讨论其有效性,理解“确实”的重要性。
-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请教老师获得知识。
5. 学习第五段
- (1) 理解“这样”所指,预测人物心理变化。
- (2) 用感性的方式朗读,表达对情节的感受。
6. 总结全文
- (1) 总结故事的主旨以及与春季的联系。
- (2) 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态度。
7. 综合提高
- 请学生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讨论启示中需要包含的信息,如特征、地点等。
结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新词,还培养了观察与探究的问题意识,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提升了语言表达与阅读能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的旅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发现,勇于提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