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精读技巧,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如何通过童年趣事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深厚的情感。
2. 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品味重点词汇和句子,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共9个字,并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相关词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们事先准备的基础上,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这一主题进行交流。鼓励每位同学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记忆,选择那些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教师简要总结交流内容,并自然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北方农村作者童年生活的好奇,邀请他们共同走进文本,分享作者的快乐与美好回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通过提问,让学生描述“我”的故乡有哪些迷人的风光?童年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2. 深入探讨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渐体会这些情感背后的意义。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的字、词、句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并分享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事件与情感,但更深层的理解需要教师的指导。鼓励学生细致入微地感受文中动词的表现力,如“探”“绿”“找”等,通过语言环境中的品味,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在理解文章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童年快乐时光的珍惜。帮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深意,激发他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通过反复朗读或默读,增强情感的表达与体会。
五、多元评价:
1. 进行生字、词语的认读,利用卡片进行互动和记忆。
2.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所积累的词汇,填写词语花篮,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谈谈原因,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在情感和语言表达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形成对家乡和童年的深厚情感。
【学习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榆、沐、拧、略、呈、奉、混、蔽。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 理解课文,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而朴素的生活。
4. 感受童年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方法】
通过三勤四环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分享。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北方农村儿童生活的快乐,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童年带来的幸福感。
【教具准备】
准备生字卡片与多媒体展示设备,适时提供相关图片与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定向•诱导
1. 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生活在北方的城市,是否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感受乡村儿童的乐趣呢?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北方农村,去体验一下那里的孩子们有哪些欢乐活动。
2. 揭示课题,板书标题《柳笛和榆钱》。
3. 引导学生分享对标题的看法,让学生表达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归纳出:
A. 柳笛是怎么制作的?它有哪些用途?
B. 榆钱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味道又如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认生字、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感受快乐。
2. 学生根据提纲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标注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标记并查找。
(2) 思考柳笛的制作过程及其用途。
(3) 描述榆钱的外观及味道。
(4) 找出文中描写柳笛与榆钱所带来的欢乐的句子,体会童年的幸福。
3. 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分享,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 注音和反馈:
榆树、沐浴、拧一拧、省略、呈现、奉献、混合、遮蔽。
- 激发学生尝试制作柳笛,并分享体验。
- 展示榆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美丽,结合生活中的经历谈谈榆钱的味道。
三、讨论•解疑
1. 关于春天与柳笛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春天无处不在,孩子们用柳笛分享春天的声音。”从中感受到故乡的美好,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 讨论开头部分描述柳树和榆树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与柳笛和榆钱的关系。
四、反馈•总结
1. 总结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概括:
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童年快乐的时光,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
2. 口语交际:分享记忆中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植物,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板书设计】
柳笛和榆钱
柳笛———吹
榆钱———吃
孩子———乐
对故乡的热爱与童年快乐生活的向往
【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努力体会其中的感情。
2. 以日记形式记录一件儿时带给你快乐的事情,分享那份温馨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