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一年级数学课件《小于大于等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与互动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第1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资料:学习《小于、大于与等于》知识
拓展
新文章标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认识小于、大于和等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符号“>”、“<”和“=”的含义。具体来说,“>”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而“=”则表示两个数相等。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
2. 学生能够流利地读出数学表达式。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这三个符号的具体含义。
2. 掌握这三个符号的书写和读法。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和“=”来比较数值关系。
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小兔子和萝卜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展示)
1. 请观察,哪种图形数量更多?在多的一行里打√。
- 图形选项:
- 〇〇〇〇〇 ( )
- ★★★★ ( )
2. 请观察,哪种图形数量更少?在少的一行里打√。
- 图形选项:
- ▲▲▲▲▲ ( )
- ■■■■ ( )
3. 请将数量相同的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 此环节旨在通过视觉和思维的结合,引导学生为接下来的新知识做铺垫。
二、探究与体验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第20页的主要图。
- 教师提问:“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朋友们都来了,你们能在这幅图中发现与数字有关的内容吗?”
2. 学生自由观察和汇报。
- 学生可以提到:有3只熊猫,3只猴子,以及4只兔子等。
3.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性地展示相应的图片,诸如4只小兔的图片、3只小熊猫的图片、3只小猴的图片等。
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食物的方案,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
- 小兔子有4只,萝卜也有4个,萝卜和兔子数量相同。
5.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兔子和萝卜数量的关系,得出4=4的结论,并在黑板上写出这个等式,同时教学生如何读作“4等于4”。
6. 通过以上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书写等于号“=”。
三、引入大于和小于
1. 教师提问:“那么,如果两个数不相等呢?请观察一下图中的猴子和桃子的数量。”
- 学生发现桃子数量为4,猴子数量为3,经过比较,得出桃子比猴子多的结论。
2. 教师介绍大于号“>”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表达:4比3大,用“I”字型手势形象描述大于号的开口方向。
3. 继续说明小于号“<”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对形状进行比较并且总结。
四、练习与巩固
1. 学生完成21页“练一练”第1题,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2. 针对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练习。
五、小结
1.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收获。
2.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和“=”来进行表示。
作业:
完成第21页“练一练”第3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
认识> < =
4 = 4 读作:4等于4(等号)
4 > 3 读作:4大于3(大于号)
3 < 4 读作:3小于4(小于号)
```
这节课通过趣味的互动与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大于、小于与相等之间的关系,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资料:学习《小于、大于与等于》知识
拓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小于、大于、等于》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对物体的数量进行比较,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并能准确使用符号“=”、“>”、“<”。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数量关系的敏感度。
教学重点:
- 学会使用符号“=”、“>”、“<”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 能够熟练运用“>”符号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字0至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学习符号“=”、“>”、“<”,并掌握如何用这些符号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
- 板书:今天需要学习的符号是:“=”、“>”和“<”。
二、新授内容
1. 教学例题
- 提问:
- 出示一幅包含多种动物的图画,询问学生:“图上有什么动物?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
- 同样多的比较:
- 询问小兔子的数量,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子。
- 询问小猴子的数量,学生回答后也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猴子,并用线将它们连接。
- 板书并讨论:“小兔子和小猴子哪个多,哪个少?”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数量是相同的,即4 = 4。
- 教师解释符号“=”的含义,指示学生在课本中描写并书写“等于号”(4=4)。
2. 教学“大于”的概念:
- 提出问题:“小熊有多少只?”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写下“5”。
- 接着问:“小松鼠有多少只?”教师再贴上3只小熊,并且写下“3”。
- 带领学生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数量,询问:“小松鼠和小熊哪个多?”引导得出结论:5 > 3,并解释“大于号”的意义。
- 教师让学生实践书写“大于号”,在书本上描写并书写这个符号(5 > 3)。
3. 教学“小于”的概念:
- 问:“小熊和小松鼠的数量比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小熊比小松鼠少。
-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3 < 5”,解释“小于号”的含义。
- 提问:“小于号和大于号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总结出准则,即尖的一头指向小的数。
- 学生书写并练习“小于号”,在书本上描写并书写(3 < 5)。
4. 总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和“<”这三个符号,它们用于在两个数字之间表示大小关系。不论是“>”还是“<”,开口部分指向大的数,尖的一头指向小的数。
三、练习环节
1. “想想做做1”
- 展示第1题的图片,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中讨论并订正。
- 鼓励学生口头表达每道题的比较对象及其数量关系(多或少),并写下相应符号。
2. “想想做做2”
- 在圆圈内填上“>”、“<”或“=”的符号,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符号)?学习了哪些新的技能呢?希望你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数字的奥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