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飞檐走壁的虎将》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读写生字新词,提升词汇量。
2. 通过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从而理解壁虎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借鉴优秀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 知识点:了解壁虎的有关知识以及特点。
- 表达技巧: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
课时划分:
二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展示关于壁虎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壁虎的好奇心。
- 进行资料查询的交流讨论:
1.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你眼中的壁虎。
2. 分享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包括壁虎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二、学习目标
-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并能够理解壁虎的特性和生活习惯。
三、自学指导
- 学生独立学习,初读课文,注意发音:
1. 听录音,跟随文字。
2. 自读课文,圈划生字新词。
四、小组展示
- 抽取学生朗读课文,强调流利度与准确性。
- 其他同学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引导大家在流畅的基础上加入情感。
五、小组讨论
- 鼓励小组内部讨论:
1. 课文主要讲述了壁虎的哪些特点?
2. 可以将内容分成几个部分?
六、成果展示
- 代表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反馈和评价。
七、默写训练
- 老师要求学生默写生字,使用互相修改的方法提升书写能力。
---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内容
- 对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促进记忆。
二、明确学习目标
- 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方法。
- 培养仔细观察生活事物的习惯。
三、自主学习
-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深入学习:
1. 使用复习过的学习方法,例如抓住重点词句和反复朗读。
2. 小组内部合作学习,激发讨论与分享。
四、信息展示
-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评选优秀小组并进行点评。
五、深入探讨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1. 从壁虎的外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 壁虎是如何体现“虎将”这一称号的?
六、成果总览
- 每组在黑板上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并帮助学生多样化地朗读重要段落,感受壁虎的独特魅力。
七、课堂反思与总结
-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对壁虎的看法与感受,结合观察与描写练习,写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特点。
- 教师总结本课,通过分析作者的观察方式与叙述技巧,鼓励学生增强细致观察的能力。
---
通过这样的课件设计,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理解壁虎,还能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飞檐走壁的虎将》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壁虎这一生物,围绕着“虎将”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壁虎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并爱上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新词的读写。
2. 通过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的技巧,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中介绍的壁虎知识和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 我们今天要学习有关壁虎的文章,请同学们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对壁虎的理解。
2. 请大家分享你们在预习中发现的关于壁虎的有趣资料。
3. 通过交流,让我们对壁虎的生活习性有更深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 阅读课文,标出生字和新词。
2. 选择几位同学进行朗读,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自主阅读,思考壁虎有哪些特点?能分成哪几个部分?
2. 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结果。
四、自主交流,了解特点
1. 你对课文中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请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其中某个部分深入研究,运用之前学过的学习方法。
- 例如:“边读边想”、“抓关键字句”、“反复朗读”等。
---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 从壁虎的外形,你感受到什么?
2. 哪些细节表明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 捕捉蚊子、苍蝇、飞蛾等,分析动作词,如“伸长”、“跃起”等。
- 捕食蝎子,关注“面无惧色”、“毫不在乎”等词。
- 继续讨论壁虎的其他特点,例如胃口大、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及清静、机警的习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度理解第六段内容。
- 绘制关键句的情境。
-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和可爱。
4. 借助媒体展示,讨论壁虎冬眠的情形以及其他冬眠动物。
5. 完成总结和交流。
- 分享壁虎给你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叙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二、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
10 飞檐走壁的虎将
- 吞食虫子
- 捕食蝎子 → 名副其实的虎将
- 胃口大
- 飞檐走壁
- 巧妙避敌
- 大自然的神奇
- 静静冬眠
```
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同学们不仅能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观察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