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含义。
2. 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与整除的概念,及约数与倍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 进行以下三组计算:
- (1) 23 ÷ 7 = ?
- (2) 6 ÷ 5 = ?
- (3) 15 ÷ 3 = ?
- (4) 11 ÷ 3 = ?
- (5) 1.8 ÷ 3 = ?
- (6) 24 ÷ 2 = ?
2. 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 (1) 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能够被除数整除?
- (2)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 (3) 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如何表述整除的条件?(参考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定义)
3. 讨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 (1) 被除数和除数必须都是整数,且除数不能为零。
- (2) 商必须是一个整数。
- (3) 商后面没有余数。
4. 理解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关联:
- 如6 ÷ 5 = 1.2(结果不是整数,因此不能说6能被5整除)。
- 除尽意味着被除数和除数不一定是整数,商可以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整除则要求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且商也是整数,没有余数。
最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约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明确今天的主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 进行小组学习——研究约数与倍数的意义。
- (1) 学生查阅教材第50页相关内容。
- (2) 小组讨论: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约数与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进一步解释。
- (3) 在第1题中找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并说明理由。
- (4) 比较“倍”与“倍数”的区别,例如:15是3的倍数,意味着15能被3整除;1.5是0.3的5倍,说明1.5除以0.3的商是5。
- (5) 学生参考教材第50页的注意事项。
三、课堂实践
1. 完成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练习。
2. 进行练习十一的各项题目:
- 第1题至第4题,找出60的约数和6的倍数,进行讨论与记录。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收获和疑惑,强化对约数与倍数相互关系的理解。
课后反思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材料,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来掌握相关概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2. 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定义,知晓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尝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4. 通过自学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两张卡片。
2. 多媒体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深化对整除的理解
1. 整除的含义
- 学生在卡片上写出除法算式,并在黑板上展示。
- 提问:哪些算式里的被除数可以被除数整除?何时说明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分享各自的探讨结果。
评析: 学生自主寻找材料而非被动接受,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学习。
2. 抽象总结整除的概念
- 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述整除的条件。
- 通过讨论,形成对整除概念的完整理解。
评析: 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也更能掌握知识的核心。
3. 巩固练习
- 练习题设计,帮助学生检验对整除概念的理解。
- 提供开放性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评析: 通过适度增加练习,学生能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保持学习兴趣。
二、新知教学,探究约数与倍数的意义
1. 问题引导,自学探索
- 学生围绕“在何种情况下,a是b的倍数,而b是a的约数?”展开思考。
- 提供相关例子,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共同性质。
评析: 提问引导学生自学,增强他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2. 明确约数与倍数的关系
- 通过实例讨论,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45与15的关系。
评析: 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概念间的依存关系,有助于准确掌握数学知识。
3. 巩固练习与游戏
- 设计匹配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识别倍数与约数的关系。
- 例如:“我是12,你能告诉我12能整除谁吗?”
评析: 注重不同学生的发展,游戏环节增加了趣味性,激励学生的参与感。
三、回顾与反思
- 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与研究方式,分享个人收获。
评析: 这种反思环节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提升自信心。
反思: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转向积极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获得提升,也在能力与情感上获得全面发展。
综观整堂课,教师引导较少,学生却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