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无言之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无言之美》(2篇)

时间:2024-12-14 课件 版权反馈
第1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无言之美》
拓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无言之美》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 学习和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3.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 理解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深刻的审美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A: 听到这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B: 试想描绘:在广袤的沙漠中,一缕炊烟缓缓升起,因无风的缘故,它显得笔直而清晰;而远处,长河如镜,映照出那圆润的夕阳,宛如一颗挂在天边的明珠。

比较A与B句子的描写,哪个更具美感和感染力?

学生反馈:A句更胜一筹,尽管B句描写细致,却无法传达出A句那种壮丽而凄凉的意境。

教师进一步追问:B句明明写得更为详细,为什么反而没有达到A句的效果呢?这是否意味着“说得太多”反而降低了表达的品质?或许,今天的课文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来引入,鼓励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在言外,提升对文学中“无言”现象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字孟实,来自安徽桐城。他不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更是第一位广泛引入西方美学的学者。他的作品连接了东西方的美学思想,是一桥梁,横跨古今,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 作者是如何引入“无言”这一话题的?他认为“无言”的意蕴要从哪个方面研究?

明确:作者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入手,认为从美术的角度切入对“无言”的探讨是合适的。

2. 阅读相关段落,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意义在于,语言虽然能传达意图,但终究难以完全表达。

3. 作者如何定义文学?

明确: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4. 文中提到的尽善尽美的条件,文学是否能满足?如果不能,文学是否依然可以表现美?

明确:虽然文学不能完全传达情感意旨,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标准,但作者认为,文学依然具备一种“美”,因为不必通过语言表露所有意志,恰恰是这种“无言”之美。

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之美的存在?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刻各个方面探讨无言之美,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提示】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提前展示讨论问题,以帮助大家在阅读前理清思路。

6. 简述文本论证思路,作者如何阐释“无言之美”?

明确:作者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主题,论证言意关系,再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举例,说明无言之美的存在与价值。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 随便结合文中任意例子,分享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明确: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言简意赅,却浑然显现出宽阔与悲凉的意境,让人心中荡漾出无尽的情感,显示出无言之美的深意。

2. 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感受到的“无言之美”。

提到:在美术中,过分直白的表达不如留下一些含蓄,让欣赏者在思考中领悟其深意。这种留白,往往能激发观众更深邃的感受。

明确:例如《孤独之旅》的结尾以鸭子下蛋点睛,读者能在其间构建想象,形成了丰富的个人解读,这种留白正是“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板书设计

- 无言的意蕴通过艺术角度研究

- 绘画的选择之美

- 文学的意蕴之美

- 音乐的无声之美

-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 无言之美的意义与价值

第2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无言之美》
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  ,   颦(pín)  ,   蛾眉(é)

  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