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课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课件分享(3篇)

时间:2024-12-14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年级语文下册中《月夜》一课的教学课件内容,包括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及课堂活动安排,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第1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2025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八首白话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标志着新诗的迅速崛起。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白话诗作相继问世,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为我们理解现代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那么,这首富有深意的诗歌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呢?让我们一同探究。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 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活跃于五四运动期间。他担任北大的教授,与鲁迅、陈独秀等人共同主编《新青年》杂志。在2025年这一历史节点,中国正经历着动荡与混乱,而这一切也促进了思想与文化的爆发。当时的社会呼唤着“科学”和“民主”的理念,人的独立意识和个性解放成为了时代的标志。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诗中呈现了全新的视角,诗人的“我”意识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反映了新诗的独特性和现代文学的开端。

2. 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月夜景象。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重现这幅画面:寒冷的霜风在夜空中呼啸,明亮的月光洒落大地。在这寒冷的冬夜中,一棵高大的树木与“我”相并肩而立,它们共同承载着这一幅如梦似幻的夜空。树木象征着自然的坚韧与古老的沉稳,而“我”则呈现出一份独立与独特的气质,相互映衬中流露出深邃的美感。

(2) 表面上,这首诗似乎仅仅是在描述一种自然景象,然而其深层含义却不容小觑。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实际上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夕,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状态。“树”的存在象征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代表着那些古老而保守的思想,而“并排立着”则暗示着思想的碰撞与并存。诗中的“没有靠着”更是表现出一种挣脱与追求独立的精神,体现了诗人的坚定与倔强。通过这幅宁静却充满张力的画面,诗人表达了在寒冷与孤独中坚持自我、不懈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勇气。

总结而言,《月夜》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之美的诗,更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追求独立与探索真理之路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深刻联系。让我们在诗的意境中更深地感知那个时代的呼唤与激情。

第2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通过学习《月夜》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欣赏其语言的艺术性。

2. 学习诗人如何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的手法来抒情感,传达诗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的能力,提升其文学鉴赏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将在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炼字、比较、揣摩等方法,完成对《月夜》的学习任务,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的指导互动形式进行深度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细致品味诗歌语言,赏析其意境,深刻把握诗歌主旨。

2. 通过对比,掌握对面着笔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品味、比较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引入课文时,教师介绍《月夜》的历史背景。讲述背景故事——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怎样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构思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掌握字音和节奏。

2. 出示重点字词,为学生进行正音。

3.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把握节奏与语训。

4. 随后指定学生轮流朗读,培养其朗读表达能力。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自译。

2. 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字词。

3. 各组学生展示各自的理解,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 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让学生通过自读,识别诗中描写的场景,并探讨诗人情感的变化。

(二) 研读诗歌,深化情感分析:

1. 细品妻子思念丈夫的情景,探讨为何她“独看”,强调思念的孤独感。

2. 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诗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理解描绘出的深刻情感。

五、鉴赏比较

教师展示杜甫的另一首诗《望月怀远》,请学生比较两首诗在构思和情感传达上的异同,讨论相似情感的表达方式。

六、拓展运用,自主提升

引导学生自学《邯郸冬至夜思家》,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让学生解读字句,体会作者情感,讨论孤独与思念的主题。

七、课后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通过“月”这一意象贯穿全诗,展示出诗人与家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月夜》。

2. 收集与“月”相关的古诗名句,并制作名句卡片,进一步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月夜》的内容与情感,还能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与表达水平。

第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赏析

一. 导入新课

2025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的白话诗作中,沈尹默的《月夜》脱颖而出。这首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开端,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体现。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至为重要,探究其独特的魅力是今天课程的核心。

二.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是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在五四运动期间,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他与鲁迅、陈独秀等人共同主编《新青年》杂志,推动了新文化的传播。他的代表作包括《月夜》《落叶》《三弦》等,均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的回应。

三. 背景资料

202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黑暗与混乱的交织,但同时也是思想与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新诗应运而生。新诗的“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在于思想的现代化。它呼应了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时代潮流,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思想解放与个性独立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遍期望。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中,《月夜》的创作意图尤为深远,标志着新文学的诞生。

四. 细读与感悟

1. 节奏与意蕴的体会

阅读《月夜》,需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节奏与意象。诗中所描绘的月夜场景,并非仅仅是自然的写照,而是蕴含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深邃与丰富。

2. 月夜的描绘

在静谧的冬夜,寒冷的霜风呼啸而过,银色的月光透过层层树梢,映照出一幅优雅的景象。高大的树木屹立在寒风中,和独自一人的“我”肩并肩,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3. 解析诗句的隐含意义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句诗,表面上描述了一个静谧的冬夜,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呈现了五四运动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无奈与孤独。

4. 树的象征意义

在诗中,树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古老观念的象征。它代表了传统的稳重和根深蒂固,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与这些观念的对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表现了诗人对独立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诗的核心主旨

本诗通过寒冷和孤单,传达了一种“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信念。这首诗作品表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真理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通过对《月夜》的细读,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沈尹默所描绘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理解和欣赏这样的经典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