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课件介绍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课件介绍(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课件围绕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萧红墓畔口占》展开,通过分析诗歌内容与背景,探讨萧红的文学成就及其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第1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课件介绍
拓展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解析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的简要了解

戴望舒(1905-1950),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2025年4月,戴望舒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名篇《雨巷》迅速传遍,因而被誉为“雨巷诗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戴望舒经历了较为艰难的时代,特别是2025年底,他因日本侵略者的侵扰而被逮捕入狱。在那个黑暗的日子里,他创作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萧红(1911-1942),原名张希玲,是一位命运多舛却充满创作热情的现代女作家。她的故乡在黑龙江省的呼兰区,早年间由东北逃难至关内,经历了许多波折。自2025年起,她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加入了抗战的潮流。2025年,她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其后又推出重要作品《呼兰河传》。萧红的生活经历和她的作品都深深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苦难与希望。

戴望舒与萧红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2025年1月,在香港的首次相遇,他们彼此仿佛就是老朋友一般。但好景不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萧红因为病重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在香港这个混乱的环境中去世,年仅31岁。这对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戴望舒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释放后,前往萧红的墓地拜祭时写下了这首诗,通过“口占”一词,揭示了其创作的随意与真挚。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表达

在朗读《萧红墓畔口占》时,不禁让人回味与沉思。

1.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诗中的“六小时”不仅显示了旅程的漫长,更隐喻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厚情谊与怀念。这样的旅途充满了“寂寞”,既是短暂的实际感受,也是诗人内心长久以来的孤寂映射。这份情感的基调深刻而真实。

2.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这里提到的“头边”而非直接说“墓畔”,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早逝的痛惜,内心深处希望她还活着,渴望与她分享这一刻的柔情。这种比喻传达了一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既是对生死的沉思也是对友谊的执着。

3.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描摹了等待的艰难与痛楚,诗人在漫长的黑夜中,无法摆脱对萧红的思念,这负重的情感中流露着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逝去的深深惋惜。

4.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此处的“却”字,表达了生与死之间的无奈。虽然二人已天人永隔,但萧红似乎仍在聆听海涛的声音。在这种超然的境界中,逝者的灵魂安详与达观,使得“闲话”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对生命深邃的观察,仿佛在对生者传递着超脱的智慧。

通过这些意象和情感的表述,戴望舒以简练而富有质感的语言,展现了生与死、友谊与孤独的深刻交织。这首诗的沉静与克制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诗人在对友人怀念时的复杂心境,令人动容。

总结

《萧红墓畔口占》不仅是对逝去友人的追思,更是一曲生命与存在的沉思。戴望舒通过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使这首诗成为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为我们传递了友谊的珍贵和生命的无常。

第2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课件介绍
拓展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萧红墓畔口占》学习活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诵读现代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2. 通过分析文本背景,掌握五首短诗的主旨、情感及其深层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和讨论,体验诗歌的情景与情感,逐步理解诗的主旨。

2. 分析诗歌语言,欣赏其中的意境使用,以及所营造的画面感。

3. 对比五首诗,探讨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人坚韧不拔的个性与奋斗精神,以及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2. 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依关系,领悟人世间事物的辩证法。

3. 体味诗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重关怀,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理解并朗读诗歌,体会其思想情感。

2. 研读诗歌语言,探究诗句内在的丰富含义。

难点

1. 结合诗人经历与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诗中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增强学习的直观性。

2. 朗读法: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形成对作品的个人见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朗读音频

- 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

- 熟读相关诗歌,查阅生字词,初步理解文意,并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成就。

五、课程安排

第1节课:《月夜》

1. 导入:介绍现代诗的发展,讲述沈尹默与戴望舒等现代诗人的经历。

2. 朗读体验:播放《月夜》的朗读音频,并要求学生描述听后所想象的画面。

3. 讨论交流:

-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

- 营造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

4. 总结分析:确认诗歌所传达的主旨与情感。

第2节课:《萧红墓畔口占》

1. 诗歌阅读:展示《萧红墓畔口占》的文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你”和“我”的指代及其关系;

- 探讨作者前往墓前的情感动机。

- 深入分析诗句中情感的表达,如“寂寞”“红山茶”等关键词的意义。

3. 品读与理解:

- 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其背后的友谊。

- 确认诗的主旨,以及它对友情与生命的思考。

六、对比阅读与总结

1. 比较五首短诗:分析形式、语言、主题及表达方式的相互关联,找出早期白话新诗的共性。

2. 总结反思:对比观察不同诗歌展现的情感与社会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七、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 按照教学目标,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提升了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 在讨论白话新诗时,未能充分利用历史背景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后续需加强相关知识的补充与引导。

通过以上安排与反思,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萧红墓畔口占》及相关诗歌的文学价值与深厚情感,增强其文学欣赏与批评能力。

第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课件介绍
拓展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极具情感张力的诗,它通过简练的文字和强烈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萧红的深切怀念。以下是对这一题材的更为深入的解析和赏析。

一、题解

1. 口占的含义

口占不仅仅是一种即兴创作的方式,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自发表达。在古典诗词中,口占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即时性,这种创作形式让诗人能够在瞬息之间抒发心中的情绪,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诗人来说,口占是一种没有压力的写作方式,让作品既能反映当下的心境,又能捕捉到灵感的闪光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口占”形式创作的诗歌通常蕴含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李大钊的《口占一绝》和汪精卫的《被逮口占》,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内心世界。

2. 萧红的身份

萧红是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她的生活经历充满坎坷与传奇。在艰难的环境中,她坚持创作,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象征。2025年,她凭借作品《生死场》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在抗战时期,逃难至香港,继续书写她的文学人生。她的一生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抗和对爱情的追求,尽管最终她在31岁时离世,但她的作品却永远留存。

二、萧红墓的地点和历史

萧红于2025年在香港去世,她的遗愿是能够在墓地看到大海。随后,她的骨灰埋葬在浅水湾的山坡上,显现出她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和理想。2025年,她的骨灰被迁至广州银河公墓,再次证实了这位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三、作者戴望舒的生平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其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生于2025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特别是他的《雨巷》一诗,展现了新月派向现代派的转变,为后来的诗人铺平了道路。戴望舒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理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员。

四、总结

《萧红墓畔口占》不仅是一首对萧红的追忆之作,也是一种时代的见证。它通过诗人戴望舒的笔触,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文学成就与她所经历的历史,也能感受到戴望舒所传递的情感共鸣。这一切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爱与革命的思索与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