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学课件解析

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学课件解析(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一课的课件内容,涵盖了文本分析、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表达。
第1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学课件解析
拓展

标题: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精髓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强调读书时要把握内容的深层意义,避免只顾表面,鼓励追求知识的全面性。

2. 学习和掌握举例论证及道理论证的方法。

3. 理解论证的思路,把握文艺随笔的特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古文中,“不求甚解”常用于形容一种学习态度,指的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粗略了解。这个词语常带有批评的意味,今天,我们将探讨作者邓拓对这个概念的深入分析与理解,看看他所表达的见解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阅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逐句品味,标注出不理解的地方。试着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找出课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内容。

一、领会文章主旨

1. 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

2. 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加上标点并进行翻译。

3. 探讨作者对“不求甚解”所包含的两层意思,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读书需虚心,避免执著于某一细节,而应注重整体理解和要义。

4.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的论断并不意味着读书可随意马虎,作者在第7段中进一步强调,细致的阅读和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习论证方法

1. 文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1) 举例论证

A. 以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反面论证了缺乏虚心学习态度的危害。

B. 以诸葛亮的例子,展现正确的读书方法:需具备整体把握的能力,而非拘泥细节。

特别强调,举例不仅仅是事例的罗列,而是结合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论证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在此,作者的第5和第6段不能轻易删去,它们为例证提供了深度的解读。

(2) 道理论证

在第8段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观点,论证对于“不求甚解”态度的必要性,并通过细致分析增强论证力度。

三、理解论证思路

1. 梳理论证思路:

- 直接明确要反驳的观点(批评的靶子)。

- 介绍“不求甚解”的来源及其本义。

- 通过实例论证观点的有效性。

-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进一步强化论点。

- 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重要著作需要反复品读,以领会其真正的深意。

2. 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邓拓解释道:“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表明他在创作过程中关注个人对现实的感悟与思考。

3. 文艺随笔的特点

文艺随笔以其灵活的形式、轻松的风格和趣味的批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论文,前者更重视逻辑性和理论支持,后者则允许更大的自由和个性表达。

四、拓展延伸

1. 在《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者的观点中,你更倾向于哪一个?请分享你的理由和看法。

2.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态度,你有怎样的理解?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讨论一下这一观念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效结合,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学课件解析
拓展

教学设计方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

一、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不求甚解”的核心含义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认识到读书的多重益处,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 学会整理和分析文章的结构提纲,以及应用不同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实意图。

2. 清晰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论证方式。

四、教学时间

- 总共两课时

---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 从生活中常见的对“不求甚解”的看法引入,鼓励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一表达的理解。

- 进行题解:“不求”指的是不刻意追求,“甚解”则是深入的理解。因此,“不求甚解”就是要求我们在理解上的一种适度与灵活。

2. 作者介绍

- 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马南村(原名邓拓),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主要著作,从而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

3. 字词检查

- 带领学生检查并掌握课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4. 阅读课文

-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针对哪些观点进行论述?

2. 作者对这些观点持什么态度,采用了怎样委婉的表达方式?

5. 讨论问题

-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以加深理解:

1. “不求甚解”这句话的出处和历史背景?那些批评者是否完全理解了其本意?

2.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之间的关联性是什么?

3. 是否可能瞬间理解所有书籍的内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求甚解”。

4.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6. 小结

- 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通过板书将重点概念视觉化,以巩固学生的理解。

---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知

- 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突然提问以确认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2. 深入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如:

1.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背景,以及如何联系到“不求甚解”的内涵?

2. 对于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其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诸葛亮的例子如何和“不求甚解”的理念联系在一起?

4. 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3. 学生整理结构提纲

- 指导学生自主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帮助他们理清文章逻辑。

4. 拓展思维

- 对一些成语进行辩证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新的解读,如:

- “见风使舵”的不同解读。

- “班门弄斧”背后的意义。

- “滥竽充数”应当如何再理解。

5. 作业布置

- 复习字词,整洁地抄写一遍。

-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

板书设计

- 结构提纲范例:

1. 驳立

2. 提出错误观点

3. 引用原文阐释关系

4. 揭示正确含义

5. 举例说明并进一步论证

- 讨论“不求甚解”的正确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求甚解”的意义,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3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学课件解析
拓展

新文章内容

一、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合理性,鼓励他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对这一观念的深入剖析,学生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 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将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主题进行探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他们当前的思想状态。

2. 教学时限:计划安排两课时的学习,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文中的内容与理念。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作者简介

邓拓,2025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他自幼热爱文学,2025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中国共产党,早早便开始发表散文作品。2025年,他参与编辑了我国首部《毛泽东选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并于2025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在60年代初,邓拓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杂文,但因政治原因遭受迫害,最终于2025年离世。他的写作关注党和人民的命运,本篇文章正是对现代学习态度的深刻探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尤其适合当代年轻人作为学习的指南。

(二) 解题

“不求甚解”一词早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本强调读书应注重精神意旨,而非拘泥于字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说法逐渐被误解为对学习态度的不认真。因此,本文从辩证的角度重新审视“不求甚解”,提倡读者多次反复地阅读和领悟核心内容,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和内化的过程。

(三) 解释词语

- 会意:理解和领悟的状态。

- 咬文嚼字:过于注重字词的细节,无法抓住文章的整体思想。

- 死抠:执着于字句的研究,缺少深层次的思考。

- 豁然:瞬间明白,领悟到关键。

- 开卷有益:翻开书本便会有所收获,体现了阅读的价值。

(四) 课文分析

1. 对不求甚解的否定:文中首先指出现代人对“不求甚解”这一古义的误解,批评了观点的绝对化和片面化。文章以幽默的语气表达自己并不完全否定学习中的灵活应用,认为应进行具体分析。

2. 阐述陶渊明的原意:通过引用陶渊明的话,强调好读书的重要性。文中风趣且平和的语气使批评者感受到亲近,同时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 强调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和诸葛亮的例子,强调学习需要虚心,不能拘泥于字句的理解。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在于不自负和不固执,让读者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如何达到对书籍精神的深入理解?答案是反复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五)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二、三、五题,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理解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